铜钱砸出来的朝代
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最便宜的却只需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人留下了大把的钱币,今天在收藏市场里流转着。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需要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如果将这些铜钱一枚接一枚地排列起来,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
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在唐朝,一年的铸币量大概也就在30万贯左右,有时甚至连1万贯都不到,有的时候干脆不铸。而整个两宋时期,足有几亿贯的钱币铸出来。宋以后,铜钱才不再作为主币,让位给白银,变为辅币,但仍长期使用。
不仅数量惊人,宋钱的品类还特别齐全:既有铜钱,又有铁钱;既有黄金,又有白银;既有金属货币,又有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不要说以前的汉、唐等朝代没有这种景象,就是当时宋朝统治区以外的其它地方,也都没有这种景象。
在宋代,一个人的日平均消费水平,一般也就是铜钱数十文至百文左右。由于大宗交易和出境贸易还比较少,对贵金属货币的需求小,所以人们生活中经常是小额支付。一旦碰到大桩买卖,人们往往要用麻袋来装钱,很不方便。钞引、纸币应运而生,宋代在世界上首创纸币,南宋时期已推行到全国,数量最多时,发行的纸币票面总价值在十亿贯铜钱以上。
在一些特殊场合,宋代的人们还使用一种便钱券,类似于今天的汇票或支票,有的还有固定面额。凭着这种券,人们可以领到盐、酒、茶、矾、香料等专卖品。最有趣的是一种叫作“紫衣”或“师号”的有价证券,如果部队拿着它,就可以给将士购买军粮;如果和尚、道士拿到它,就可理所当然地合法享受“高僧”、“大师”的待遇了。
又是铜钱,又是铁钱,又是金银,又是纸币,数量都是空前之多,还有形形色色的有价证券,应该说当时的
“钱”实在是太多了。
钱多也闹荒
奇怪的是,宋代的人偏偏又总在叫喊钱少,从北宋中期开始议论,一直吵到南宋灭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钱荒”。
北宋仁宗时,大文学家欧阳修就上奏说,“淮甸近岁号为钱荒”。说的就是淮南出现钱荒的事情。与他同时,那位据说把吐沫星子溅到宋仁宗脸上的着名言官余靖也讲:“当今天下钱货至少,江淮之地,名为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