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究竟缺到什么程度?大文豪苏轼
可能是讲钱荒讲得最多的人之一。宋哲宗元祜四年(1089年)十一月,他上奏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银绢丝绵入市,莫有顾者。质库人户往往昼闭。”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钱荒”: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散出二三十万贯的钱,到了百姓手里,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以至于朝野上下,因为“钱荒”问题而议论纷纷。
宋神宗时,曾两次担任三司使(相当于主管财政的副总理)的老臣张方平上奏说:“自太祖平江南,江池饶建置炉,岁鼓铸至百万缗,积百年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不知岁所铸钱今将安在。”依照他的说法,当时不但民间流通的钱少,国库里存的钱也少。
张方平向时人提出一个问题:开国以来造了那么多钱,都到哪里去了呢?他把问题说得还颇为严重,似乎不解决“钱荒”问题就会惹出大乱子。
到了南宋,情况更加恶化。着名抗金大臣李纲在湖南任职时上奏说:“民间难得见钱,号为钱荒。”又说:“本路钱宝泄于他路,不复可还,民间阙乏,号为钱荒,以故谷贱伤农。民户输纳夏税户帖应于名色难得见钱,闾里愁叹,至有委弃田产逃移者。”可知由于市面上找不到现钱,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完纳赋税,只得被迫逃亡。
实际上,纸币在南宋已流通于全国,而且数量巨大,照理该不会再有“钱荒”了。可是“钱荒”的现象却没见减少,人们还是常常把“钱荒”挂在嘴边。
钱到哪里去了?
有一种情况常被人提出和钱少联系起来,这便是宋人用钱的“短陌制”(陌,通“佰”,百文为一陌)。宋太宗赵炅曾下诏令,规定标准钱陌为77文,称为“省陌”(“省”代表朝廷、国家)。换言之,就是以77枚钱当100枚钱计量。这是官定的标准,民间则各行其是,据《东京梦华录》记:“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金银七十四,珍珠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行市各有短长使用。”
记载南宋都城情况的《梦粱录》上说:“原都市钱陌用七十七,近来民间减作五十,行市通使人。”就是说,南宋都城市场上,习惯以50枚铜钱当100文钱花。这种以少计多的计量方法,很容易使人们同当时的“钱荒”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