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巨量铸造铜钱,何以还会出现钱荒(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我们描述“钱荒”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宋代的“钱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钱少。绝大多数场合下,真正“荒”的缺少的只是铜钱。南宋时期就更加明确,人们一面喊钱荒,一面却同时提出纸币的发行过多过滥。

如果考察宋代物价即钱的购买力的变化,还会惊奇地发现,宋代铜钱的购买力在数百年中,虽有起伏,但不断降低是其大趋势。以大米为例,北宋中期,买1石大米用不了1贯钱,到南宋中期,就要用两贯以上的钱。照理“钱荒”、钱少,钱的购买力就应当提高,而当时非但没有提高,反倒成倍地下跌。

这样就造成宋代一个奇特的现象:商家或老百姓宁肯把铜钱藏在家里,偷偷熔化了,用来铸造铜器卖钱,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润。历史上的很多事就是这样让人费解,造了那么多的钱却喊缺钱,缺钱了还要把钱毁掉、运到国外或埋起来。乍一看,宋代人真让人感到奇怪。实际上,这是由于铜钱供过于求,在市场上流通时甚至已低于其自身原材料的价格,“铜贵钱贱”,人们当然不愿意拿出来花。

至于“短陌”现象,则是由于唐代实行“除陌”、“垫陌”的现钱税,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征收“头子钱”,人们在用钱时为了表明自己的钱是已纳过税的,就“以少代多”了。由于由唐到宋的现钱税税率越来越高,于是“以少代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且因行为不同,又逐渐出现了行业间的差异。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有关记载就会发现,所谓“钱荒”,几乎无一例外同国家财政征调、赋税征收有关。宋朝实行募兵制和常备军制,每年养兵费用多达数千万贯,原先的农业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只好千方百计地敛钱、创收,来给雇佣兵发饷。连朱熹老夫子都讲:“本朝用尽前朝敛财之术。”

增收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禁榷,也就是专卖。宋朝的专卖项目远超前代,盐、酒、茶、矾、香、药等都搞专卖,百姓要买这些专卖品,必须用现钱,而不能拿实物换。此外,宋朝税收征收现钱的情况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后,田税纳现钱的比重更是大为增加。国家征收现钱税,一是便于调配,便于核算;二是可以借折算向百姓多收点。宋朝每年国家财政收入中现钱收入比例逐年加大,到北宋神宗以后,达到六七千万贯以上,这个数字超过唐代两倍以上,而且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收入超过了实物收入。

专卖、钱税使得农民被迫多卖农副产品,以缴纳赋税,购买盐、矾等日用必需品,这些都需要花费现钱。而到了每年的收获季节,农副产品一起涌入市场,市场一时不能消化,也造成“钱荒”、钱少现象。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