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由于缺乏出口市场,日本的经济发展陷于长期慢性萧条之中。1929年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普遍危机。日本1931年发动“9.18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带来的军事支出,使日本经济迅速摆脱了危机。借助中国东北的市场和资源以及对华北和中国全境的经济渗透,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开始走上轨道。此时日本的工业品以大量低价倾销而受到西方各国的抵制。
在冷战中发展
有位日本学者说,“二战后日本在西方世界是一个以最便宜的成本大量生产的工厂”。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就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等口号,在其发展过程中,最为头痛的事就是市场、资源、技术、以及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从未有过像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这样稳定发展的时期。
1945年战败和冷战的开始,使日本成为西方世界的伙伴。美国信誓旦旦地要把日本变成“远东的兵工厂”, 在冷战的铁幕分隔了世界的时代,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下,日本不仅获得了出口市场,还得到了中东的原油、澳大利亚的矿砂等优良的资源,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和提高生产率的指导等,这些是他们过去想要也得不到的东西。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日本经济迅速复兴,开始了长达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
70年代初,发生了变动汇率制和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战后最大规模的恐慌。但日本的商品出口却迅速增长,主要原是因是以小型引擎技术、半导体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及生产管理上无库存生产体系成为可能。还有,制品加工程度和技术集约度也得到提高。出口急剧增加的另一个秘密是国内销售价格和出口价格差,也就是倾销政策,日本的汽车、钢铁、家电制品等的出口价格一直设置得比国内售价低,以维持工厂的开工率。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主要出口部门从过去的人造纤维、服装、钢铁、造船等行业,向汽车、家电、办公机器、工作母机等技术含量更高的行业过渡。机器类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世纪60年代为20-40%,1975年为54%,1980年为63%。
精密是日本制造的生命
精密仪器是日本制造的强项,比如录像带曾是80年代日本独占优势的产品,在录像带的中心部分装着一个小型轴承,轴承里有滚珠。人们恐怕很难相信,录像带里的轴承滚珠,它的“真圆度”、也就是真正接近球形的程度要比核导弹制导用的陀螺罗盘中的轴承滚珠的“真圆度” 还要高得多。这种滚珠每年要生产几十亿个。真圆度稍差一点,放出来的图像就会失真,这种产品就会被市场淘汰。而导弹使用的陀螺仪精密轴承的生产数量较少,在美国,导弹使用的陀螺仪精密轴承有2-3万个,美国利用科索沃战争的机会,检验了一下它的导弹的精度,结果造成了不少所谓“误伤”、“误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