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
钱三强
1964年的一声巨响炸开了束缚共和国强盛的藩篱,原本以神秘与荒芜着称的罗布泊由此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两弹一星”的起源地。
很多人将那场核爆称作罗布泊的闪光,固然是因为原子弹爆炸时强烈的光辐射,但更多地却是执着于共和国强盛的闪光。强盛从此而始,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我们还在向往着月亮,向往着遥远的太空。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对于原子弹,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足够重视。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正是在那时起的随后几年中,共和国与核研究有关的科学家、专家开始汇聚罗布泊,十万大军开始汇聚罗布泊,所有与核制造有关的工厂将目光对准了罗布泊。一座高达百米的铁塔在罗布泊逐渐被树立起来,代表着中国国防力量的“罗布泊的闪光”就在这座铁塔上爆发。
这一瞬间闪光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艰辛与复杂。探矿,挖矿,加工,提取……先从南方的矿山开始,再把经过粗加工、细加工、精加工的半成品送到北方的工厂,北方的工厂加工后又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提取。可以说,核心材料铀235的提取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任何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1964年初,当时的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一次会上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时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的赵尔陆上将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