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
神舟航天员看望钱老成惯例
记者:您的父亲曾经说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可以更快一点,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钱永刚:父亲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实力没上来,经常是要干事、干成事,但没钱。老一辈航天人深感发展航天事业的艰难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
例如,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生产任务书要求卫星在太空可靠运行1万小时。而要在太空运行1万小时,就要先在地面上运行1万小时。但当时中国的航天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卫星在地面运行200小时,没钱啊。
在这种没有进行足够实验的情况下,谁都不敢签字让卫星出厂。当工作人员找到父亲时,父亲说:“材料放我这里,我看两天。”几天后,父亲在材料上签了“我认为此卫星可以出厂”之类的话。也就是说,如果失败了,钱学森来负责。
到了今天,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了。有经济实力为后盾,综合国力提高了,这是新一代航天人之幸,也是航天事业发展可以更快一点的原因。
记者:听说每一次航天员成功完成任务后都要去见钱老,是真的吗?
钱永刚:父亲虽然在家,但对中国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神五、神六发射后,国家曾经组织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去上门看望钱老,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惯例。神七发射成功后,有关方面一直都希望让经历过太空漫步的航天员去看望钱老,但考虑到钱老的身体和“神七”航天员返回后的各种安排,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但这个计划没有取消。
航天史专家刘登锐:
航天器选择“飞船”没走弯路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较晚,在已经有了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的航天器为什么没有选择美国的航天飞机?
刘登锐:俄罗斯采用的是飞船技术,美国是航天飞机。就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航天飞机固然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投入大、危险性高、相关技术基础缺乏,所以研制航天飞机并非中国的最佳选择。
实践证明,我们研制飞船没有走弯路,恰恰是航天飞机走了弯路。根据美国方面披露的消息,2010年,美国现有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航天飞机将逐渐告别世界载人航天的舞台。
延伸
广东飞行员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在广州空军某干休所,住着一位叫李贤凤的退休飞行员,他来自广东南雄老革命根据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45年前曾率领机组完成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一系列飞行任务。至今,他的身上仍然留有轻微辐射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