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的提问,他们又一人一句地继续谈了下去。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近些年基本上没有烈士的家人来扫墓。毕竟,这地方离内地太远,海拔也太高,交通又不方便,你们两个记者上来都惊动了南疆军区的首长,那普通人要上高原就更不容易了。前些年,道路及生活保障条件更差,我们觉得,上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现在,40多年过去了。烈士们的父母大都不在人世,兄弟姐妹也都过了花甲之年。烈士牺牲的时候大都十八九岁,大的也不过20岁多一点,几乎没有结婚。你想,老家的人谁来看他们,又怎么来看他们?不过,你放心,从咱边防团、南疆军区、新疆军区,直到兰州、北京,各级领导和官兵都没有忘记康西瓦。那儿可是一年四季人迹不断、烟火不息。我们敢说;在全国的烈士陵园,去康西瓦的人数不能算最多,但有人去的天数和去的次数除了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我们的康西瓦!
多少年来,各级领导都非常牵挂康西瓦。前些年,新疆军区和兰州军区的首长专门指示部队,计划把烈士陵园迁到山下的叶城。在一位烈士的墓前,大家敬礼、敬烟、敬酒,然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冀翼地打开了烈士墓。结果,大家都惊呆了:40年的光阴洗礼、40个春秋轮回,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面容栩栩如生,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昨天。带队的干部立即决定迅速恢复烈士墓的原貌,同时,把情况向上级汇报。
听说这件事一直报到了兰州军区。首长说,烈士的遗体保存得这么好,说明他们离不开康西瓦,就让他们在康西瓦安息吧。从那儿以后,再也没有人提烈土墓搬迁的事情了。
去祭拜康西瓦
我们去祭拜康西瓦,团里给准备了1叠很厚的黄纸、2包红色的蜡烛、4把柱香,还有2瓶新疆地产的烈性白酒,很大的塑料袋里装满了苹果、香蕉等水果,还有几桶易拉罐的饮料。箱子的最下面铺着厚厚的一层《解放军报》。
汽车行至海拔5100多米哈巴达克大坂时,驾驶员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主要症状是头痛、发低烧。这样,让司机休息,由我们驾驶继续前行。我们的车子停到康西瓦烈士陵园门前的时候,太阳早已落山,灿烂的晚霞也已消失在西方的天际。落日后,强劲的山风呼啸作响。我们只能弯着身子迎风前行。
陵园大体上坐东朝西,没有围墙,周围有一些稀疏的绿色植物。整个陵园带有明显的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特点,也有高原艰苦环境留下的印记。一些建筑的水泥抹面已经脱落,裸露出的红砖颜色变得很深,准确地讲是成了暗红色,不禁令人联想到鲜血和生命。穿过仅有的两个由砖石砌成的门柱,就来到了纪念碑前。这是一座灰白色的建筑,下面是水泥平台,正中是高约8米的碑体,上面写有“保卫祖国边疆的烈士永垂不朽”13个红色的繁体大字。我们打开纸箱,拿出水果和饮料摆在纪念碑前的石台上。这时,我们发现,石台上早已摆满红烛、绢花和水果,甚至还有一个装着饭菜的砂锅!这些都是不久前其他部队人员前来扫墓留下的物品,我们的心不由地升起了一丝宽慰:“英雄不寂寞。尽管时间过去了40多年,但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大家不约而同脱下了军帽,以军人标准的立正姿势站成一列,久久地凝视着纪念碑,任凭越刮越大的山风吹动了衣襟、吹乱了头发。“向革命先烈行三鞠躬礼!”在王安民大校的带领下,我们整齐地将上身与地面成水平,形成了标准的 90度直角,并长久地保持着这个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