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极尽心计。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碉、圆碉、梅花碉、子母碉、人字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五层不等;从规模上有半班碉、班碉、排碉、连碉;从火力配置上,有炮碉、机枪碉;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石碉、钢筋混凝土碉;从布局上有品字形、倒品字形、菱形、梅花形等等。阎锡山还为这些碉堡起上“好汉碉”、“卧虎碉”、“百川碉”等响亮的名字以壮声势,甚至还有为他祝寿的“祝寿碉”。为加强彼此之间的联防,阎军又以若干个碉堡共同组成要塞防区。其中,双塔寺要塞筑有2个炮碉、11个主碉和35个副碉;卧虎山要塞共有大小碉堡160多个。
三个火力点一个碉,三个碉堡一座楼。每修建一座碉堡,大约需要40立方米片石和30袋水泥,以及400公斤钢材。新华社在1949年5月8日的报道中称,据一位工程师计算,如果将这些修碉堡的水泥用于建设,至少可以盖20000间洋房,而如果把修碉堡的劳动力投入耕种,至少可以使4000顷荒地变成良田。
在这5000余座碉堡中,东山牛驼寨要塞的庙碉,以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稳固的结构而堪称“碉王”,它独特的造型显然与众不同。
牛驼寨要塞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永久性地面工事、地下隧洞和雷达站,鲜为人知的地下隧洞神秘而诡异,有人说,它四通八达,其宽度可以容纳四列纵队并行,向西北可连接牛驼村,向东南可以连接小窑头等要塞,通过牛驼村和其它要塞又可以形成直达太原的交通环线;还有人说,隧洞的中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堡”,它不可思议的高达9米,可以在战时作为小型兵工厂。
牛驼寨要塞经过阎军的加强之后,以10座主碉为阵地支撑点,每座主碉周边,又有若干个副碉或火力点拱卫。除2号碉为2层片石碉堡外,其余主碉均为3层片石碉堡,3层片石之间又灌注了2层钢筋混凝土,壁厚超过1.5米。在这10座主碉中,位于要塞中心的是10号炮碉,指挥碉则是东南方位的4号碉,因为4号碉是在老爷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又被称做“庙碉”,它统帅着最为顽固的牛驼寨要塞,是名副其实的“碉王”。
如今,庙碉早已被废弃于荒野,只供一些喜欢军事或是寻访历史踪迹的爱好者来参观。近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决战太原》,日本导演池谷薰拍摄《蚂蚁部队》时都曾专程来这里取景。
阎锡山之所以热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碉堡战法”,据他自己解释说:“共产党凭的是人多,用的是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到处取胜,谁防不住这一手,谁就要失败。我们一定要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充分发挥火力,做到以铁弹换肉弹,共产党就没有办法。”然而,阎锡山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碉堡是防御轻武器的有效工事,却无法抵御火炮尤其是重炮的攻击。对付这些碉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炮火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