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取代荷兰人成为马六甲的殖民宗主,并且取消了在马六甲延用了200余年的甲必丹制度。英国人治下的马六甲,地位显然不及当时刚刚兴起的槟榔屿与新加坡。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这两个英国殖民地的蓬勃发展从马六甲吸走了大量劳动力与资本,使这座古城在时代洪流中渐渐被抛在后头。马六甲海峡一带形成的早期华人社群,在学术上被统称为土生华人(peranakan)或海峡华人(strait chinese)。
在英国海峡殖民地当中,马六甲的海峡华人社群历史无疑是最悠久的,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至今保存下来,成为海外华人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现象。
漂离海外的华人社会
在海峡华人社会中,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则被称为娘惹(nyonya)。他们所说的语言乍听之下有点像马来语,同时又有许多貌似闽南方言的词汇。这是因为早期移民当中以闽南籍居多,长期处在马来语环境里也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在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最后演变成独树一格的峇峇马来话。
若想更直观地了解海峡华人的文化融合现象,不妨试试品尝马六甲的娘惹美食。经过几百年的文化交融过程,土生华人在烹煮食物时,巧妙地运用了南洋的马来式调味料,糅合中国式的烹调法,味道以酸辣为主,酸中带辣,辣中带甜,令人回味无穷。
在马六甲,每一户海峡华人家庭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但对于其文化传统的坚持却往往表现出一致的固执。以服装为例,早年的娘惹爱穿具有马来风格、色彩鲜艳款式花俏的丝织上衣与马来围裙,搭配各式精美的针绣手提袋和镶珠鞋。如果有幸成为新娘,婚礼上的娘惹礼服却必然是一套恪守中国传统的凤冠霞披,婚礼前后的礼数规矩,举凡过文定、过大礼、择吉日、迎亲拜天地等诸多细节,无论如何繁琐,都不敢恣意疏漏。
即使到了今天,对于穿着简化了的中式或西式礼服的海峡华人眷侣们,这一套礼俗仍然获得延续。再如其信仰方面,很多海峡华人家庭都保留了完整的祭祖习惯,并且会在家中神坛供桌前摆放关公和观音像,过年过节也会到庙里敬香参拜,每逢春节还会找人代写春联,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出席的除夕夜团圆饭,以及大年初一向长辈行的跪叩礼。这些因为历史因素而无奈失去了方块字理解能力的海峡华人,至今仍比任何人都更坚持将先辈的传统流传下来。
在横跨古城的马六甲河上,有一条名叫金声桥的混凝土结构桥梁。追溯其前身,那是在1862年,由当时华人领袖陈金声出资修建的。陈金声是当时新加坡与马六甲一带影响力极大的商人,今天新加坡的平民医疗机构陈笃生医院以及最早的华文义塾——萃英书院,都是当年由他出资出力创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