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到处有华人:马六甲的守望(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金声桥斜对面,在维多利亚女皇喷水池、荷兰红屋与古教堂的陪伴下,还有一座三层瓦顶的钟楼,是陈金声之子陈明水1883年捐建的。

跨过金声桥,可以见到几间售卖海南鸡饭的饭馆。所谓海南鸡饭是马六甲特色的华人佳肴,顾名思义,它与新马一带常见的鸡饭不同的地方便是多了一道工序,将加入鸡汤蒸煮过的鸡饭捏成小圆球状的饭团,配上香滑的鸡肉,佐以特制的辣椒酱食用。据说这驰名东南亚的海南鸡饭其实起源自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鸡,是19世纪后期掀起的移民浪潮中,由海南籍人士带到南洋去的家乡风味。

这些在清末民初抵达南洋谋生的华人移民被称为新客(sinkeh),是相对于早年便定居本地的海峡华人“老客”而言的。新客社群的出现与壮大改变了原有的海峡华人社会结构和思考方式,随着时局变迁,海峡华人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近现代中国时局发展当中,社群中出现了如林文庆、辜鸿铭、伍连德等名人,都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马六甲古城区里,有一条以马来西亚开国元老陈祯禄爵士命名的古街,道路两侧有着成排 19 世纪马六甲土生华人的店面与私宅。这些结构独特的殖民时期老屋,从正面看来显得窄促,进到屋内却感觉十分宽敞。为了解决屋子狭长的结构所带来的晦暗问题,屋里至少会有一口天井,保持屋内的明亮通风。屋内的摆设有融合了中英风格的木制家私,还有许多从中国订制进口的高级瓷器。陈祯禄出身在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马六甲海峡华人家庭,从小接受英文教育,只懂得英文和马来文;同时他又醉心于四书五经与儒家学说,还特地请人替他翻译四大名着,熟读于心。1949年,他出任马华公会的首任总会长,与其它友族政党共同争取马来亚脱离英殖民统治,并在独立前夕替超过100万华人争取到公民权,成为马来亚公民。

2008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马六甲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入选世遗行列,意味着国际社会对马六甲历史意涵与文化遗产的认同,同时也让世人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个处在海上十字路口,数百年来不断融合各种文化的历史名城。古城的历史由海开始,今后也将流传海外。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