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被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茅氏家族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着名家族,英才迭出。茅以升、茅于轼即是其中代表。《我们家的人和事儿》(茅青着,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叙述了茅家五代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从中折射出一百五十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强国梦所作的努力、遭遇的挫折和走过的弯路。
茅以升无论在国民党时期还是在共产党执政以后都受到推崇,缘于他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大型现代工业项目,在当时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和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桥的难度非常大。整个工程共克服了八十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实属不易。
1933年以升正在北洋大学(后改名天津大学)任教时收到弟弟以新的电报,说曾养甫约他速往杭州谈建钱塘江大桥事,他的同学杜镇远也来信力促以升接手建桥项目。收到信和电报后,以升非常兴奋,立即回电允诺。同年八月,以升赴杭州会晤曾养甫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开始筹备建桥。
造桥“八十一难”
钱塘江大桥建造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难题则如座座大山,其中有一些问题之前已想到,也有一些是没有想到的。钱塘江波涛汹涌险恶,流沙深厚异常,江底变化莫测。今天造桥技术发达,对付这样的条件不在话下,但当初却非常艰难。周培源在一篇纪念茅以升的文章中总结了钱塘江大桥遇到的诸多难题和以升及其桥工处的人为克服这些困难创造的各种新方法:“他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了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建桥过程中,他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在急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