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的建造成功使茅以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在建桥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茅以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工程上困难重重,种种不测事故,令人气沮,我忽而愁闷,忽而开颜,几于寝食皆废。1935年,正式开工后不久,迭遭各种困难,好像全盘计划都错了,弄得坐立不安,我们正忙着变更施工计划时,外间闲言闲语就来了,说什么像这样做下去哪里成功?银行界的人听到了,更是为他们放款担忧。正在这个时候曾养甫忽然找我去南京谈话,他那时已调任铁道部副部长,问明详细情况以后,他正颜厉色地对我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我知道这种逼人的方法,曾养甫是惯用的,但我当时确很激动,心想,你看吧!我母见我这样就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以升的号)修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的如意金箍棒,还怕过不了关吗?’”
母亲再一次给了他勇气,他很清楚,造桥的“金箍棒”就是科学技术。钱塘江大桥的建造方法有不少是第一次发明的,当年参与建桥的朱纪良等人在回忆文章中谈到第一次浮运沉箱的遭遇:大桥水中桥墩是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沉箱就是先在岸上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的长17.7米、宽11.3米、高6.1米、重约600吨的长方形箱体。建成后把它拖到江中自浮,再用轮船把它拖到桥墩处,锚定后准确就位,落到江底,这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工作。由于缺少设备,最初只用了六个三吨重的船用铁锚,由六台手摇绞车操纵。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它能顺利就位。但是这种时候不多,在四个月内,不是狂风就是巨浪,不断把这个自浮的庞然大物冲走,漂浮数公里后搁浅,施工人员只好把它再拖回来。最后改用了10吨重的钢筋混凝土大锚,并用高压水射法将重锚埋没在泥沙里才最后将它降服。再举第14和第15两个桥墩施工的挫折,这两个桥墩靠近南岸,河床面较高,水又浅,不能使用浮运沉箱法,乃用钢板桩围堰筑岛施工。正当围堰已经建成,进行外围防护之际,洪水来了。大江主流冲向南岸,致使钢板桩围堰倒塌沉没。施工人员费了好大功夫才把扭曲钢板拔起。整个施工中类似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非常多。茅以升和总工程师罗英指挥若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通车之时乃炸桥之日
钱塘江大桥即将建成之日也是日军攻克江南之时。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回忆》中写道:
轰炸的时候我正在第六号桥墩的沉箱里面和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电灯一灭,大家以为高压空气也出了事,而没有高压空气,江水就要涌进来,岂非大家都完了吗?当时来不及思索,大家都恐慌起来……半个小时以后,电灯居然亮了……我跟着出沉箱,到外面一看,很奇怪,一切工作都停了,到处看不见人,整个江面寂静无声,只有一位守护沉箱气闸的工人在那里。他对我说:半点钟前,这里放空袭警报,叫把各地电灯都关掉,说日本飞机就要来炸桥,要大家赶快往山里躲避。接着果然三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但都投入江中,并未炸到什么东西。我这才知道战争威胁已经来到大桥。桥工未完,战事已起,这真急坏人了,铁道部和浙江政府都严令赶工,全体职工也尽自己最大力量。但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其实就是在同日寇抢时间。日本飞机此后常来骚扰但始终没有伤及大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