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扮演密使的传闻,半世纪以来,扑朔迷离。曹聚仁是否来过台湾,见过蒋氏父子,始终未见明确的档案,尤其,国民党早年视曹为“左派文人”,处理密使档案更戒慎小心。
相对的,大陆近年关于曹聚仁的史料已相继问世。1998年,中共中央文献室出版《周恩来年谱》,就出现曹聚仁的名字,使得曹聚仁在两岸扮演的密使任务,得到权威的左证。
“1956年7月11日。(周恩来)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商议周恩来接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的事宜。”
“1956年7月13日、16日、19日,(周恩来)先后由邵力子、张治中、屈武、陈毅等陪同,三次接见曹聚仁。”
《周恩来年谱》,绝对是权威史料,也是最正式的官方记载。曹景行就认为,周恩来当时是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商议接见曹聚仁,可见他父亲从事的任务非比寻常。
曹景行回忆说,1956年,他母亲带着他北上和父亲会面。“那年我才10岁,跟着父亲见到邵力子等人,他们大人忙着开会,而邵力子和夫人,则陪着我们在颐和园附近爬山。”
根据《周恩来年谱》,以及周办主任童小鹏的回忆,周当时在颐和园会见曹聚仁时,阐明“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曹聚仁曾试探性地询问了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谈话究竟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答称:“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价值完全相符。国共两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胜利。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一个月后,曹聚仁在他任职的《南洋商报》,向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讯号。
《周恩来年谱》提供佐证
10月7日,周再次和曹会面。《周恩来年谱》记载,周回答曹询问台湾回归后,将如何安排蒋介石。周说:“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陈诚如愿到中央,职位不在傅作义之下。”
依据中共中央文献,1956年起,曹聚仁应与毛周高层建立直接对话管道。1958年8月间,毛泽东曾接见曹,透过他释放有关金门炮战的策略。曹后来以“郭宗羲”之名对外发表独家新闻,扮演了对台传递讯号的角色。
曹景行认为,从史料可知,他父亲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成为国共沟通管道。他父亲常以“灯台守”自许,驻守香港,等待两党“床头打,床尾和”,但等到贫病交迫的暮年,他父亲终于留下“经国不愿当李后主”的话语。
1971年7月28日。曹聚仁在家书写道:“国际局面变化很大,我这个灯台守,只能痴汉等婆娘似的,等他们送媚眼来,只不知何日好事能成双耳。最近几年,怕的还得工作下去。我精神这么不济,双方都不让我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