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纪念碑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中,静静地看着展墙上的图片与文字,那段曾经的血与火、剑与犁,从历史深处缓缓向我们走来。“桑植的历史,可以用’悲壮‘二字形容。1927年,贺龙同志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8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1935年,红二、六军团的1万7千人从桑植出发,其中有7000名桑植人,解放后回来的不到20个人。”桑植县宣传部副部长余晓华声音凝重地介绍。
我们的脚步格外沉重,眼前浮现出桑植儿女踊跃参军、浴血奋战的情景,耳边响起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桑植民谣:“媳妇你坐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马桑树儿搭灯台,郎当红军早回来……”
红色的种子红色的情
距桑植县城以北12公里的洪家关,是贺龙元帅故居所在地。这是一幢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门首红底金字匾额上的“贺龙故居”四个字,是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7月11日亲笔题写的。尽管不是周末,依然有许多游人在故居内参观。讲解员张健自豪地说:“桑植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其中贺龙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贺龙故居旁边,是去年3月27日刚刚落成的“贺龙纪念馆”新馆,馆名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三面环水,玉泉河、天在溪、鱼鳞溪绕馆轻轻而过。
走进纪念馆序厅,大厅正前方是一座贺龙元帅的雕像,下方整齐摆放着各界敬献的花篮。左右两边白色墙面上,镶嵌着“万里春风亿万人怀念追思有口皆碑,一腔热血数十载丰功伟绩名垂青史”30个大字,雕像右侧刻着入党誓词。张健介绍说:“贺龙同志是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的最危急时刻入党的。”
贺龙的女儿,被誉为“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的贺捷生将军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从懂事起就知道,我的命运与军旗紧紧相连。我父亲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部为军旗而牺牲,我的小姑姑被敌人拉上街头凌迟处死后又斩首示众10天……为了这面军旗呵,我们贺氏家人在战争年代被反动派杀害的仅登记在册的就有数百人,敌人无数次’扫荡‘我父亲出生的洪家关,姓贺的妇孺老幼几乎被斩尽杀绝。”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典礼。桑植县一位叫刘彩姑的烈士家属登上了天安门,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当时,满含热泪的刘彩姑,只说了一句话,“天亮了,亲人们的鲜血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