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尤其是其女装,穿在娇小玲珑的东方女性身上,最大限度地衬托出温柔之美。根据文物考古,绳文时代(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和弥生时代(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50年)的日本人大抵穿着一种直筒装,《魏志倭人传》中,称其为“贯头服”。
这种起源于狩猎采集时代的服装,是以植物的枝叶和动物的毛皮编成,中间开一孔,从头颈套入,再从两头各开一孔,伸出双臂,腰间束一带,男装长及胯部,女装则及地,或分上衣下裳,逐渐由御寒遮羞发展到装饰观赏。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至600年)起,日本人向往华夏的文物制度,中国的服饰也开始在日本流传,有“吴服”和“唐衣”等称呼。日本人沿用至明治时代,其时洋服开始盛行,便将传统服装称为“和服”,和“洋服”颉颃相对。
文化“符号”和“载体”
“和服”的名称虽然起于晚近,而“和服”的历史,如从官定的“唐衣”算起,至少也有一千四百余年了。和服与盛唐服饰,虽有渊源关系,但经过漫长的发展,早已成为日本的民族传统服饰了。和服就像樱花和富士山一样,成为日本的象征符号了。
今年3月下旬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樱花园”里,传出一件新闻,轰动全国,远播东瀛。报道说有一对穿和服的母女,和一友人来“樱花园”赏樱,正作势摄影间,突然半路杀出“程咬金”,一位武大学子,跳将出来向母女咆哮:“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得知母女不是日本人)、“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明知其不是日本人)招来一批校园内学子的附和,加入围攻,据说母女俩赧颜羞愧,落荒而逃。正如网上很多理智的读者所公正指出的那样,这些学子的举动过于狭隘,将“爱国”的高尚情绪宣泄为做秀的“行为艺术”,并不值得鼓励。不过,鉴于历史恩怨,“恨屋及乌”,情绪上不难理解。
服饰作为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确实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信息,其变化往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嬗替。作为民族服装的和服,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曾经长时间裹带滚滚硝烟,见证着“军国主义”风潮在岛国的汹涌。
和服在明治时代“成名”,也从明治时代开始加速其成为文化符号、尤其是文化载体的进程。作为载体,和服的“图柄”和“纹样”(装饰图案)记载了近代日本所经历的战争。让我们暂时撇开历史文献,换一个角度,从和服上看看日本的战争和战争中的日本。
战火延烧和服
日本“军国主义”崛起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两场战争,第一场是1894至95年的“日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