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场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明治维新以来急速近代化的日本,接连打败一直仰为文化“上国”的中国和西方列强之一的俄国,以军事力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和服“图柄”从奈良平安时代以来,一直以动植吉祥物及其纹饰为主流,尤其是华族和富庶阶层的女装,以“绚烂华丽”作为其主色调。
明治时代绢丝生产产业化,印染技术也大幅提高,穿和服普及化,而和服图案也呈多样化,并且开始反映社会生活的主题。当对外战争成为日本强国的主要途径时,战争题材就开始进入和服的图案。明治政府的策士们认为不光要打赢战争,还要在民意的支持下发动和进行战争。在大众媒体尚未成形的年代,和服图案当然就成了这种民意诉求的最佳媒体了。
大阪是近代日本织业的主要基地,和服的战争图案,就是从大阪开始流行的。先从男装,然后扩展到女装。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干淑子在2007年出版了著作,通过她本人以及其它收藏者所收藏的一百七十余件和服以及服饰的摄影图片,细说和服所承载的战争。
编者将其主要分成“日清战争”、“日露战争”(日俄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指从1931年的“满洲事变”(国内称“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期间。
“日清战争”部分有“日清战争战场图”,描写“平壤之战”中穿黑色制服的日军遭遇穿蓝色制服清军的场面,其中一清兵持枪颠簸,一清兵遭两日兵砍杀,另一清兵逃窜。另一幅“军人风景”描写日军炮队占领高地,士气轩昂。还有一幅“日清战争绿地战斗”,场面上流弹飞曳,穿桔色军服的日军携太阳旗奋勇挺进,穿绿色军服的清兵纷纷中弹扑地。
“日露战争”部分有“日露战争图”,画面上“对马海战”和“奉天会战”分列,汹涌的海面,白色的日舰围攻黑色的俄舰,陆地上日军的炮队将奉天城门打得洞开。另一幅“战斗图”描写日俄两军相遇、挥刀互砍,而江上俄军的舰只正驰向严阵以待的日舰。还有一幅“旅顺港闭塞作战”,画面上日军水陆围攻,击沉俄军巨舰。
“十五年战争”部分的图案最多,涉及的范围除了直接描写战争的“中国战线”和“爆弹三勇士”之外,大多为战争准备的宣传图案,炫耀战力,渲染包括妇孺加入的“全民战争”。“中国战线”的六幅对国人来说最为刺眼,其中“海滨城门塔上陆作战”,图中间顶上一架日本军机,率领六机编队飞行,底下是一面太阳旗,中间一座中国式的七级浮屠和一座城门,左侧盘旋一个日本军机编组,右下侧是一群
扫荡的日军。“城门万岁图”则是两名登上城楼的日军在山呼万岁,背景为一座中国城门和被炸成四溅的瓦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