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很多地方所进行的各式努力所遭遇的挫折,一再肯定了东印度公司内部的主流意见:他们的前途在印度为最安全也最有希望。
英国人正式开始其在印度的冒险事业是在1608年,那一年威廉·霍金斯指挥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赫克托耳号”来到了印度,他前往阿格拉谒见莫卧儿皇帝贾汗季,试图确立在苏拉特的贸易权,但这一企图被仍在贾汗季宫廷得宠的葡萄牙耶稣会士搅了局。
1612年,托马斯·贝斯特驾驶“赤龙号”,在一艘小船“霍西安德号”陪同下,带着詹姆斯一世的另一封信抵达苏拉特。这一次,古吉拉特邦的统治者同意让英国人在那里进行贸易,并许诺由皇帝签发正式批准书。不出一个月,四艘葡萄牙轻快帆船带着25艘较小船只从果阿来到苏拉特,试图一举摧毁英国船只和英国人的苏拉特贸易梦。在随后的战斗中,贝斯特的两艘商船彻底打垮了葡萄牙的武装舰队。两个月后,来自皇帝的给予贸易特许的正式文件送达苏拉特。
三年后,另一支葡萄牙舰队从果阿北上,再次被刚抵达苏拉特的四艘英国船只击退。至此,英国人在苏拉特的地位再也无人撼动。
那四只打败葡萄牙舰队的英国船满载印度的棉制品和靛蓝,其中一部分在苏门答腊交换成香料,返回英国后,所有这些商品都获得了客观的利润。
在苏拉特这个全印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占据一席之地意味着英国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财富源头,但孟加拉才是所有西方人心目中印度财富的主要宝库和贸易前途最光明的地方。那里有印度最优质的棉纺织品,以及产于恒河下游地区被认为世界最佳品质的靛蓝和用于制造褐色火药的硝石。但早期尝试进入孟加拉的英国人被已经在东海岸建立了基地的荷兰人赶走了。1639,他们被迫满足于在后来成为马德拉斯的地方建立一个基地,从那里收购孟加拉的棉花和靛蓝。但英国人一直尝试直接到孟加拉展开贸易。1690年,在经过多年的寻觅、恐吓、央求、贿赂、争斗之后,英国人终于在恒河的一个支流附近名叫苏多努蒂(“一绺棉”)的地方搞掂了一个居留点。此后不久,他们获准在那里修建一座堡垒,并将新居留点命名为威廉堡,不久之后改名加尔各答。
这个成果来得恰逢其时。当大清帝国终于允许所有外国商人在广州展开直接贸易的时候,英国人凭借在加尔各答就近展开的孟加拉生意在和中华帝国的买卖中迅速拔得头筹。
在英国人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荷兰人的印度营生却受到一个尤其沉重的打击:印度内战把它苦心经营并获得突出成就的科罗曼德尔海峡沦为一片废墟。丢掉了台湾和科罗曼德尔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再也无力与英国人一争风头了。东亚的经济中心迅速从巴达维亚转移到加尔各答。它在1689年不过是个聊蔽风雨的栖身之地。到1773年,当瓦伦·黑斯廷斯出任不列颠治下的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的总督时,加尔各答已经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房租之高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