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有一人拒绝韩文。这个人是个无名的教师,在给保守派改革杂志《大东方教育协会月刊》的文章中,他认为汉字一直在朝鲜存在:“四千年来,自从檀君和箕子创立了这个国家,我们朝鲜就在使用汉字。”这个事例说明即使是方块字的坚定拥护者也要将他们的论述用有关民族和地理起源的方式包装起来。
从国王到皇帝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1895年10月8日的一大早,一群日本浪人在新任命的日本驻朝鲜大使的指使下,闯入王宫,驱逐宫中的亲俄派势力,行刺了明成皇后,并在花园里焚烧了她的尸体。朝鲜国王高宗躲进妃子的轿子里,偷偷逃出王宫,躲进了俄国大使馆中,不论官员们怎么请求,他还是在那里躲了11个月。这一系列事件严重打击了王室的声望,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都做了大量努力来扭转王朝的命运以重建国王的尊严和权力。
尽管高宗还在俄国使馆,以前依附于清朝的特征开始被消除了,清朝年号被废除改用朝鲜开国纪元,定年号为建阳,以1896年为建阳元年。被朝拜了近500年的古代纪念碑“迎恩门”被放火烧毁。迎恩门是1407年朝鲜王朝专门为了迎接中国使节修建的,初名迎绍门。1539年,明朝使臣薜廷宠写了“迎恩门”挂了上去,之后称为迎恩门。 “迎恩门”旁边还修有招待中国使节的国宾馆,题名“慕华馆”。 1896年在迎恩门的基础上修建了“独立门”(1898年竣工)。慕华馆改名独立馆。
朝鲜过去从属地位最有力的象征是国王。只要高宗继续维持他的王室头衔,这个头衔在中国皇帝之下,就暗示着一种从属地位。朝廷官员们开始用一系列围绕高宗称呼的变革来消除这种暗示。
他们早在1894年就迈出了第一步。当时宣称国王的传统称呼将上升一个等级,从君主变到大君主,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高宗被称为主上殿下。接着在1896年被称为大君主陛下,每次变化都是在礼仪语言中的一次提升。高宗离开俄国使馆后,官员们和皇家学者们提交了恳求国王加冕为皇帝的请愿书,连续三天,高宗的高级官员们在王宫的庭院里跪上4个小时,根据礼仪提交了9份请求,高宗拒绝了之前的8份,接受了最后一份。
即使在高宗同意之前,“圜丘”的祭坛工程就已经开始了。圜丘古代为天子祭天专用,诸侯不得有,所以是皇帝的权力象征之一。为了高宗的加冕礼,圜丘建造的很快,它的设计延续了北京天坛的风格,三层平台,每层之间由九层台阶相连。1897年10月12日清晨,适当的祭天仪式之后,高宗脱下了王室的红袍,换上了皇帝的黄色龙袍。高宗国王成了高宗皇帝。在成为皇帝后的第一份公告中确立国号为大韩,1897年定为光武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