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年冬天,吃过第一年大雪亏的德国人,心里很清楚苏联人又要借助冬天大举进攻了,可是,苏联人究竟会从哪里下手呢?在南方的斯大林格勒是不必说了,苏联人必打,而这个时候,苏联人手头还有大量的兵力,显然在北方也有一场恶战,那就是后来朱可夫饱受诟病的火星战役,而在这两个大战役之间,还有一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残酷性丝毫不亚于斯大林格勒,甚至战斗过程都颇有几分相似的战役-大卢基(Velikiye Luki)战役,当时一度被称为“北方的小斯大林格勒”,可惜因为这次战役并没有真正的完全赢家,加上被斯大林格勒的悲壮和光环所掩盖,所以后来讨论不多。
大卢基是一个战略要地,因为它,掩护着西方20km处的小城Novosokolniki,一个关键的铁路枢纽――维特伯斯克(Vitebsk)和列宁格勒(Leningrad)铁路和里加(Riga)到莫斯科(Moscow)铁路的交叉点,德军占据了这里,就可以顺利的在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调度兵力,为北方集团军群提供补给,而如果苏军能够成功切断铁路,北方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停止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甚至会陷在里加湾不得脱身。所以,这个人口不过30,000的小城,成为了可能扭转整个北线战略局面的棋子,于是,一场双方都想到过,但结果都没有想到的恶战爆发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卢基恰好为铁路枢纽Novosokolniki提供了足够的掩护,而此时,大卢基东方100英里处的勒热夫突出部正在承受朱可夫元帅的全力进攻,所以,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捉襟见肘。
战役伊始
"Attack! If you have no results today, you will tomorrow; even if you achieve nothing but the pinning of the enemy, the result will be felt elsewhere." ?C Joseph Stalin, February 1942
其实在42年11月,中央集团军群(AGC)最北面的防区――大卢基已经向北伸出中央集团军群其他战线达70英里,(从Velizh城往北至中央集团军群北部防区边界)守军是59军,而要负担整个大卢基地区的防务,一个59军是远远不够的。结果整个战线有两个长达10英里的缺口,不过好在这两处是沼泽地带,水深大致2~4英尺,平时除了侦察兵可以轻装偷渡外,大兵团没法通过,但是到了冬天,问题就全然不同,寒冬让沼泽天堑变成了通途。在初冬(12月初),冰冻大约12英尺厚,湖面还不能行人,但是步兵已经可以跨过结冰的河流攻击了,12月中旬以后,冰冻达到20英尺,装甲车辆已经可以行驶在湖面上,而当大雪降临,则各种部队移动力都会大打折扣,只有滑雪部队如鱼得水。而苏联人挑选的进攻时间恰恰是冬天,而且是德国人无力将防线合拢的42年冬天。
苏军参战序列:
在大卢基战役期间,苏军投入的主要兵力是第三突击集团军(3rd Shock Army,之所以把shock翻译成突击,是因为这个词是俄文“udarnaya”在英文中最直接的翻译,其实可能翻译成assault,更有助于从英文中理解,但是历史已经如此翻译,我们不妨了解照搬)。
这个突击集团军下辖3个军:第二机械化军(the 2ndMechanized)、第五近卫突击军(the 5th Guards Shock),以及第八爱沙尼亚军(the 8th Estonian),这个军在这次战役中有非常有趣的表现,后面会介绍。这几个军都下辖若干个师和旅级作战单位,其中,第二机械化军是一个老式军,它更接近一个下属若干个师和旅的管理单位,而没有固定的下属部队,这和新式的苏联机械化军有很大不同,那些军事实上是一个师级单位,直辖4个旅。
参与了对大卢基城围攻的部队,都是步兵,虽然城附近就有一个骑兵师,但是他们只是作为预备部队。而众多的坦克旅、机械化旅、滑雪旅和步兵旅也参与了整个战役,只不过这些部队更多的是在向西的作战中浴血奋战。
同时,第三突击集团军还配备了大量的独立团和独立营,包括炮兵、装甲部队、工兵,他们被用来支持师旅级单位在重要地段的作战。
也许大家都曾经注意过,在很多游戏里,苏军步兵被称为“rifle corp”而不是“infantry corp”,难道苏联人真的认为步枪集团军比步兵集团军更有气势?其实不然,这个“rifle”大有来历,在1918年后,苏军就把步兵单位称为“rifle”,因为在一战中,沙俄军队里,精锐部队都称为“rifle”,而infantry指的是普通部队。(因为沙俄军队大部分都只能装备滑膛步枪,线膛步枪只能发给精锐部队),所以在艰难的革命年代,给同志们换个名字有助于提高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