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俄国士兵利用冬季来对抗德军精锐部队,包括佩戴雪绒花标志的山地步兵,在大卢基,他们终于有了一次彼此较量的机会。
到了1942年,所有的苏军“rifle”师都已经整编,服装装备编制一致,每个师有3个团,每个团有3个营,同时辖3个炮兵营,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侦查营,以及一些后勤部队。在这个游戏剧本里,你可以看见相应的部队配置。
在42年,苏军仍然缺乏足够有经验的指挥官,而且部队经常是一次性部队,如果打光了,就拉到后方全面补充人员,等到再次返回战场,已经是很久以后了。不过到43年,情况大有好转,指挥官开始增多,而且很多原来的旅级单位开始扩编为师,这是后话了。参加大卢基战役的很多独立旅后来也扩编为师,但两个滑雪旅一直保持了独立单位到战争结束。
参加大卢基战役的苏军近卫部队,包括第9/16/21/46近卫步兵师,第8近卫步兵师一个团,第五突击近卫军军属炮兵团,以及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团。虽然有些近卫部队战斗力超过了德军同等部队,但是大多数近卫部队战斗力到战争结束时也不如德军。在大卢基战役中,投入的近卫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部队几乎被击溃。
虽然一些参战部队当时没有近卫番号,但是其作战能力是远超过普通部队的,例如150“斯大林”步兵师和257步兵师,在43年4月,257步兵师由于其在大卢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扩编为第九近卫步兵军,而150步兵师就是最终在柏林总理府上升起红旗的苏军部队。
在大卢基战役中,投入的其他普通苏军步兵师包括:第7/49爱沙尼亚步兵师,第28/32/357/360/381步兵师,以及编入第三突击集团军预备队的第47/334步兵师(没有直接投入战斗)。
德军参战序列:
相比苏军部队,德军在大卢基投入的部队番号可谓五花八门,事实上除了海军陆战队,几乎大家所熟知的,能在陆地作战的德军兵种都投入了战斗。国防军陆军部队自不用说,空降师和空军野战师也有投入,而党卫军部队更是火热的投入了解围战,其中包括大家少知的1SS摩托化旅,甚至还有一个RFSS(党卫队全国指挥部)独立营,而最令人吃惊的是隶属于情报部门的勃兰登堡特种部队(他们不归属国防军或者党卫军体系)也投入了此次战役,这么多兵种部队参战是在二战中不多见的。事实上,这也是因为大多数完整的预备队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斗,而到了大卢基,只能将一切能打仗的部队都拉到前线。
在战役过程中,前线德军部队是直接受集团军指挥部指挥的,而第59军,担任了大卢基地区的主要防务,直到42年10月都隶属于第九集团军,随后升级为独立的集团军级作战单位:Chevallerie 战斗群,而大卢基战役期间,另外一个军级的指挥部:Wöhler 战斗群,负责解围,这个战斗群也隶属于Chevallerie 战斗群。
这时的德军步兵师包括三个团,每团两营,三个炮兵营,山地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师两团制,每团三营。大多数装甲师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团两个步兵营;以及一至二个装甲营。而空军野战部队和1ss摩托化旅则有独立的编制。
德军在大卢基地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第八装甲师,前身是38年成立的第三轻装师,参加了波兰战役,39年10月升级为装甲师,40年参加了法国战役,41年到42年归属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参加了列宁格勒战役。42年晚期,它由于损失严重,特别是装甲团,正在整补,当时只有32辆可以使用的坦克,其中27辆还是战前捷克生产的型号。
另外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是第20摩托化师,它的前身是35年成立的20步兵师,两年后全部摩托化,参加过波兰法国战役,41年在中央集团军群指挥下参加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战役,随后调归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列宁格勒附近的战斗,在42年晚期,德军开始着手对所有摩托化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包括第20师。
第三山地师,同样是个优秀的部队,拥有山地和冬季作战的特种装备。它在1938年由奥地利第5和第7山地师,加上德军人员组成。在39年参加了波兰战役,随后在挪威参加了特隆海姆和纳尔维克战役,41年在摩尔曼斯克附近作战,42年,该师主力移防大卢基地区,但是一个师属炮兵营和两个山地团留在了芬兰。
1SS摩托化旅,是很容易被错解的一个单位,他们和1SS师没有关系。是在41年4~5月,从党卫军冗余人员中抽调编制而成的,初期,这个部队主要打算用来在俄国占领区执行后方安全任务,然而随着战事,这个旅却不断地卷入前线作战中,表现不错。42年此时,它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正在整补,然而其战斗力尚佳。
德军参战的另外4个普通师是:83/205/291步兵师和第6空军野战师。前三个师不满编,每个师只有6个步兵营,而不是通常的9个,但是他们的成员富有经验,领导有效,战斗力不错。相比之下,第6空军野战师就差多了,在42年9月,整个空军冗余人员达到了20万,而格林舍不得把这些人送给陆军,于是成立了22个空军野战师。这些部队缺少陆战经验,缺少士官。
德军参战部队中,最差的一个是331步兵师,这个师在41年晚期成立,全是由超龄人员构成,42年初就草草送上前线,和其他部队相比,表现非常差,在大卢基战役期间,它3个团长中的两个都太老,而且身体太差,完全不能指挥部队,后面会提到。
在德军独立部队里,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勃兰登堡特种部队803团,这个部队有很知名的战斗历史,在攻打荷兰时,就曾经一举成名,他们的一个小队冒充荷兰部队,率先向德国哨所发起攻击,然后迅速撤退,直到过了国界上的关键桥梁,突然控制了桥,破坏了荷兰人的炸桥计划,随后在苏联境内也有多次成功表现,例如在对斯大林格勒的夏季进攻中,为了夺取一个重要的油田,一名队员冒充NKVD少校,成功混入了城内,而且和当地驻军司令打好了关系,第二天司令就带领他参观了全城的布防,第三天德军进攻,他趁机散布谣言说局面不行了,经过两天时间,大家对这个上面来的少校已经深信不疑,也相信他说的其他部队都已逃跑了,于是赶紧撤退,结果德军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重要的油田。
另外,在这次战役中,还有一支没有参战,但是距离作战地点仅有30英里的超级部队――第一伞兵师,如果这支部队早日参战的话,那么局面将完全扭转。
双方战略目的:
按照苏联方面的预想,最佳的战斗结果是第三突击集团军迅速完成对大卢基的合围,扫清城内抵抗力量,并且顺利切断同向列宁格勒的铁路,掐断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从而与斯大林格勒交相呼应,因为德军已经没有后备力量,所以一旦缺口打开,很可能在43年初苏军向普斯科夫(Pskov)和里加(Riga)的突击无可抵挡。北方集团军群也将被迫放弃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而且很可能43年底就可以解放波兰。
苏联方面自然也明白,人算不如天算,上述这个结果只是最好的,但未必是最可以实现的,如果不能切断铁路,那么至少第三突击集团军要在大卢基给德军沉重打击,并且能够威胁到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这样,在43年可以进一步进攻,将北方集团军群切割开来。同时,占领了大卢基后,也可以向南突击维特伯斯克(Vitebsk),43年底有望收复斯摩棱斯克(Smolensk)。如果这个目标也没有达到,那么至少要占领大卢基,能够形成对北方集团军群侧翼的威胁,并且为今后向斯摩棱斯克进攻提供机会。
而对于德国方面,最理想的胜利自然是牢牢掌握大卢基,同时给与第三突击集团军以重大杀伤,这样在整个43年,大卢基都将处于德军手中,不仅成为一个苏军的眼中钉,而且稳固连接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还可以作为向东进攻的出发点。即便不能整个43年都守住大卢基,也至少要守两个月,并且阻止任何足够威胁到维特伯斯克――列宁格勒铁路的苏军接近补给线。尽管后期苏军可能组织新的进攻,但德军届时应该可以应付。无论如何,德军都至少应该能够守住大卢基城一部分,尽管苏军可能撕开一个确定,威胁到北方补给线。
双方战前准备:
如果说大卢基对德国人重要,那么对苏联人就是非常重要,在41年8月,大卢基刚刚易手时,苏联人就组织了反攻,而德国方面也是从占领后就开始苦心经营防御,从第11装甲师夺下该城后,守军就开始修筑大量的水泥碉堡和坦克陷阱,还给这些碉堡起了德国名字:例如维也纳(Vienna)、诺德林根(Nordlingen,慕尼黑附近城市,银河英雄传里梅尔卡兹旗舰就是用的这个城市名字)、拜罗伊特(Bayreuth,慕尼黑附近城市)。在碉堡里积累了大量的食物和弹药,以备有一天城市被团团围住。
大卢基虽然是个3万人口的小城,但是不要以为这个地方像果戈理小说里那样的外省小城一样土,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西方化”的城市,因为在这里,西方的宽轨铁路和东方的窄轨铁路交汇,列车行驶到这里必须换轨,或者转乘新的列车,而因此,去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家和苏维埃政府的贵宾们往往要在这里停留一下,为了取悦他们,苏维埃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西方化的旅馆――莫斯科旅馆,在那里,即便是全俄罗斯都看不到的奢侈品也有的销售。
大卢基城被洛瓦季(Lovat)河一分为二,洛瓦季河源自白俄罗斯东北部的洛瓦捷茨湖,长536Km,是一条大河,最终汇聚成涅瓦(Neva)河,注入芬兰湾,这条河的特点是它其实是一个河湖系统,附近有很多湖,而且以雪水补给为主,可见当地冬季雪大。而这条河也为大卢基城的防守提供了天然屏障,河东是城市的主要部分,而最重要的战略地之一在城市东部的火车站,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车站被命名为大卢基西站,也许俄国人很早就体会到地球是圆的,并且想让世界知道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吧。这里的碉堡数量和质量双倍于其他地方,而且补给也分外充足。而城西有一个古堡,称为城堡(Citadel),三面环洛瓦季河,而且对于炮火几乎是免疫的。守城的思路很简单,逼迫苏军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争夺,一旦前线即将失守,就后退到下一个碉堡,在这种战斗中消耗苏军。固若金汤的防守,让德军相信苏军的进攻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11月初,苏军就开始骚扰守军的补给,包括炮击和空袭,然而,和西方不同的是,苏联红军飞机很少深入到敌后20km进行空袭,因此虽然德国人补给有些小麻烦,但是铁路仍然保持畅通。
这么一座坚固的要素,却在苏军进攻前,突然被削弱了。11月初,德第11集团军进入了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交界处,增援在苏军连绵不断进攻下严重受损的当地部队,德军士气非常高昂,因为11集团军是拿下了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的英雄部队,而且目前德军还有德国最伟大的元帅之一曼斯坦因来指挥,德军士兵们相信在霍尔姆(Kholm)和Velizh之间取得胜利是可能的。然而,第59军的官兵们没高兴几天,第11集团军连同他们的曼斯坦因就被调到斯大林格勒救火去了,第59军又被孤零零的抛在了大卢基。
第11集团军的撤走,意味着大卢基南方,从霍尔姆(Kholm)到Velizh之间只有第83步兵师(守卫大卢基)和第3山地师(守卫大卢基南方),而第59军除了得到了一个空头的级别提升,升级为Chevallerie战斗群外,再没有得到实质的增援。
由于缺乏兵员,当苏军部队切入大卢基南北时,没有遭到任何德军前沿部队的抵抗,因为,根本没有部队在那里。在北方,德军寄希望于茂密的森林,在南方第三山地师则被分拆开来,守卫20km的防线。这两个师在夏季战役中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现在防线都过于松散,在大卢基西方沿一条名为Kuban小溪的防线,第83师每个连要负责防御3公里,而第3山地师在旷野上甚至没有一所民房可以御寒。
第83步兵师来自东普鲁士,指挥官是Theodor Scherer少将,在41~42年的霍尔姆(Kholm)战役中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其中,守卫大卢基的主要是第277步兵团(加强了336安全营)。团长中校Freiherr von Sass,Sass中校还获得了几个小部队的支援,包括一个6膛火箭炮营,除了大卢基卫戍任务外,83师还要担负125公里防线的防守。另外有两个工兵营,以及一个从南方逃过苏军保卫进入城里的山地团。他们的人和装备都尚未得到补充,而且缺少冬衣,还要忍受霜冻和偶尔的解冻(在寒冷天气里温度变化容易引起病症)困扰。Sass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抓紧了最后几天时间利用尚未被切断的铁路和飞机补充给养,给部队换上在未来必要的冬装,有效地控制了不必要的冻伤冻病损失。
苏联方面的部队状态也是参差不齐,很多部队都是重建的。前面已经介绍过,而且这里要说明的是,德军很多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苏军也是,例如249爱沙尼亚师,在42年1月霍尔姆(Kholm)战役中,损失高达82%,8000人战后只剩1400人,28步兵师也是在夏季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刚刚重建,几乎无整师协同作战性可言。
战役开始
"It is a curious thing that, although every inpidual soldier returning from the Eastern Front considers himself personally superior to the Bolshevik soldier, we are still retreating and retreating." ?C Joseph Goebbels, September 1943
第一阶段:苏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