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飞行战队的二式屠龙丁型(Ki45改丁)
⊙ 总结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欧洲流行一种被称为“战略战斗机”的双发战斗机。欧洲的军事家们希望它们以高速大航程取得远距离的制空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Me110。但是双发战斗机的缺陷导致实际这种战斗机并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反而在与单发战斗机的对阵中处于下风,甚至极端被动地位。但是随着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实施,这种双发飞机却以载荷大,有足够改进空间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夜间战斗机。日本的屠龙战斗机也基本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起初作为远程战斗机的它,在南洋地区使用中,表现平平,但是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给了它新生的机会,成为日本陆航对付B-29最成功的利器(虽然有不少战果存在夸大的成分)。机如其名,尤其是后期的夜间战斗型号,机首装备37毫米航炮,在飞行员和后座之间加装倾斜45度朝前上方射击的20毫米航炮。朝前上方安装的20毫米航炮不仅加强了火力,还提供了一种从B-29防卫火力薄弱的机腹后下方进入,实施攻击的手段。这种战术同样见于德国夜间战斗机,不过由于日本战斗机数量稀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飞行员又训练不足,素质低下,因此对B-29未能构成绝对的威胁。例如对3月9日美军对东京的第一次燃烧弹攻击,偌大的东京竟然只有5架屠龙战机升空作战,美军指挥官鲍尔准将的报告中说,“只有稀少的战斗机升空”,也可见一斑了。倘若日本有足够数量的屠龙战机,则美军也会面临类似欧洲上空那样的损失。因为在占领冲绳以前,日本周围没有足够的陆地作为P-51的基地。当然这与日本薄弱的工业基础有关,也就是说,日本作坊式的飞机制造业根本负担不起这样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从而使得屠龙这样的战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幸运,不仅减少了反法西斯盟军的伤亡,还促使了日本战争心理的崩溃,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二式屠龙双发战斗机
1937年3月,日本陆军委托川崎公司研制开发一种双发双座战斗机兼对地攻击机Ki38。川崎公司的井町勇担任主设计师,但是在当年12月,刚刚完成基础研究的时候,该计划被终止,陆军另外提出以Ki38为基础,研制开发一种新的双发双座战斗机Ki45,主要用于攻击轰炸机编队和护航的战斗机,计划安装波20乙型发动机;武备安装固定式机关炮1门,固定式机枪2挺,旋回式机枪2挺;要求达到最大速度540公里(3500米),续航时间30分钟(全速)/4小时40分钟(35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的指标。主设计师仍然由井町勇担任,1938年1月开始设计。由于基础设计已经完成,所以到当年10月份就完成了整个工作。1939年1月,1号试验机完成,随后又建造了3架试验机。由于1940年4月波20乙型发动机的生产终止,Ki45开始换装输出功率1050马力的波25型发动机,新的Ki45被称为Ki45性能提高第1型。其中试验7、8号机直接安装波25型发动机,4-6号机改装该发动机。改装后最大飞行速度达到520公里/小时,超过装备波20乙型发动机的基本型40公里/小时以上,在机动性方面也有良好的改善。但是,这个速度仍然低于设计中要求的540公里/小时,因此军方并没有采用,而是下令继续研制Ki45改型。
就在1940年10月军方决定不采用Ki45性能提高第1型之前,川崎公司内部就认为在Ki45机体上改进余地已经很小了。当年8月,川崎公司就以土井武夫为主设计师,以99式轻型轰炸机的机体为蓝本,设计新的型号。1941年5月,设计结束,9月1号试验机完成。后来又建造了2架试验机。经过陆军军方的审核,1942年11月,陆军正式决定采用,并命名为二式双座战斗机。
该机主翼由伸入机体的中央机翼和外翼组成,其中外翼是在99式的外翼的结合部切去了1.14米而成。尾翼和机体是以99式的相应部分为基础全新设计的。飞机的操纵装置、起落架设备都是沿袭99式。发动机换装输出功率1050马力的Ha 102型发动机,最大速度560公里/小时,操纵性、机动性、稳定性、实用性也大幅改善。根据武备不同,该机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生产型与试验机总共生产了1690架。
甲型 机首装备Ho 103一式12.7毫米固定机枪2挺,机体右下方1门Ho 320毫米固定机炮,后座1挺7.92毫米旋回机枪。夜间战斗型在机体中部追加向上射击的20毫米机炮。
乙型 机体右下面的20毫米机炮改为1门Ho 203 37毫米机炮,拆除后座旋回机枪(也有资料表明乙型的机首机枪已经换成20毫米机炮)。
丙型 初期型将12.7毫米机枪换成1门固定的20毫米机炮,炮体外露;后期型机首延长,将机炮完全容纳进机体中。
丁型 夜间战斗型,在机体中部设置20毫米斜上45度射击的机炮,机首改为1门Ho 204 37毫米机炮。
戊型 为试验型,机首安装Ho 401 50毫米机炮,机体下部安装1门75毫米火炮。后来量产型实际机首安装雷达,机体下安装1门Ho 301 40毫米机炮。
屠龙机基本数据:
翼展15.02米,全长11米,机高3.7米,机翼面积32平方米。自重4吨,正常起飞重5.5吨,翼载荷171.7公斤/平方米,最大飞行速度540公里/小时(6000米高度),实用升限10000米,7分钟可爬升到5000米高度。携带燃料1850升(其中主燃料箱1450升),续航力2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