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 Ki-45改 屠龙 二式双座战斗机
摘自 《中华军事》
日本陆军最早的双座战斗机计划出现在昭和 8 年(1933),由中岛飞机公司担任开发的这项任务被称为 Ki-8 方案。中岛公司从 1934 年 3 月到 1935 年 5 月总共制成 5 架样机,虽然是双座,但该机只有一台 550 马力九四式 2 型风冷星型九缸发动机,布局为下单翼、逆海鸥翼、起落架固定式。机首部分安装 2 挺 7.7 毫米机枪,后座的旋转枪座上安装一挺 7.7 毫米机枪,在 5,000 米高度的最大速度为 328 公里/小时。虽然 Ki-8 的爬升性能和整装战斗性能略逊于同时代日陆军主力战斗机九一式,但是在轻装的状态下要略胜九一式一筹,居驾驶员评价其操空性能也不错。但是由于连续发生三次空中解体事故,所以 Ki-8 在样机阶段就被砍了。

中岛 Ki-8
接下来在昭和 12 年(1937)2 月 28 日拟定的“昭和 12 年度陆军航空本部航空兵器研究方针”中,正式加入了“双座战斗机”一栏,具体的要求简约如下:
“主要用于协助轰炸机攻击敌机。关于航程,相对于单座战斗机 300 至 400 公里另富余 30 分钟飞行的最大作战半径,双座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达到 400 至 500 公里另富余 30 分钟飞行时间。其余性能必须尽量与单座战斗机接近。武备为固定机炮 2 门,旋转机枪 1 挺,另要有一套无线电设备。”
双座战斗机要求在 1938 年上半年结束基本审查。
1937 年 3 月,根据这个方针,日本陆军要求中岛、川崎、三菱公司分别用 Ki-37、Ki-38、Ki-39 的代号开发“用于制空、掩护和对地攻击”的双座战斗机兼攻击机。
进入具体工作之后,三菱以缺乏技术人员为理由退出,中岛最后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川崎公司以工程师井町勇领导的班子进行设计工作,1937年 10 月制成 1:1 等大模型,到了年底已经完成基础研究和设计。但是,陆军在 12 月停止 Ki-38 的研究工作,指令以 Ki-38 为基础进行 Ki-45(屠龙)的开发,同时责成川崎研制 Ki-48 轻型战斗机。
关于 Ki-38 仍有很多不明的部分。仅根据风洞模型来看,它是一种安装液冷 V 型发动机的双发中单翼机,和后来的 Ki-45 一样,主翼和尾翼都采用椭圆斜度,中央翼为水平形式、而外翼有上反角。尾翼的形状和井町勇的另一个作品 Ki-32(九八式轻型轰炸机)相似。此外,设计组也曾经考虑过机首安装液冷发动机、两翼安装风冷星型发动机的三发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