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102 发动机

Ki-45 样机(上)与 Ki-45 改样机的比较照片,注意 Ki-45 改的发动机舱在机翼上凸出的部分明显减少,而且主翼的角度和翼型也有大变化,机身的曲线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
所以,在制造了三架样机之后,川崎公司的歧阜工厂投产 Ki-45 改的量产型号,同时预定担任主要生产任务的明石工厂也进行了准备(不知和德军的机载雷达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地名,但是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德军的雷达也叫“明石”)。1942 年初,明石工厂投产 Ki-45 改,9 月完成第一架整机。
不算样机,川崎公司歧阜工厂在战争中制造了 320 架 Ki-45 改,而明石工厂制造了 1,367 架。如果算上样机的话,Ki-45 改的总产量是 1,690 架。
1942 年 2 月,Ki-45 改被日本陆军采用,制式名称是二式双座战斗机。当时发布的新闻公报中称之为“屠龙”式,但是日本陆军内部从来没有正式使用过这个绰号。而在它形成战斗力的时候,日军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势头,所以日本陆军第一种双座战斗机也没有机会履行它原本的设计意图-为远程轰炸机部队担任护航。不过,等到 1944 年初夏,威力强大的美国超级空中堡垒对帝国本土开始一轮又一轮猛烈轰炸之后,这些“屠龙者”和西方盟友的 Me 110 一样又找到了自己新的职业-担任迎击美军四发重轰的任务,尽可能在这场必败无疑的战争结束之前从自由平等博爱的燃烧弹下保存尽可能多的都市;从此也衍生出越来越夸张的改型,甚至包括拆除一切武备凭借高升限和一身蛮勇对庞大美机实施自杀性撞击的各种“制空队”。关于这些战斗的一些情况,我将会在接下来编译的屠龙战史里介绍。
Ki-45 样机的九七式 20 毫米自动炮。因为尺寸太大,只能装在机身右下部驾驶室下方。初速 860 米/秒,射速每分钟 280 枚炮弹,全重 60 千克,弹重 142 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