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莎航空公司现存完好的 Ju 52 3m 起飞中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汉莎还演示了 Ju 52 飞行慕尼黑――罗马――米兰航线,这段艰难的航线中间要飞越阿尔卑斯山区,在同时代的运输机中,只有 Ju 52/3m 能飞这条航线。后来 1937 年 8 月汉莎公司在开辟柏林到中国的航线时,Ju 52/3m D-ANOY 号飞越了海拔 7,000 米的尼泊尔帕米尔山脉。
汉莎公司的巨大成功是 Ju 52/3m 最好的广告,全球的航空公司纷纷购入这种性能卓越的 Ju 52/3m 客机,其中有南美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还有南非,丹麦,挪威,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匈牙利,爱沙尼亚,希腊和西班牙……大量的 Ju 52/3m 在芬兰,西班牙,瑞典作为民用班机用,在中国运送邮件,装上浮舟后又在加拿大拖运木材。
军用型
二战前容克公司一共销出 400 架 Ju 52/3m 客机,赚得了大笔的利润。但是就在 Ju 52/3m 大获成功时,雨果.容克却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1934 年,纳粹政府把反战的雨果赶出了自己的公司,一年后雨果郁郁而终。容克公司最终被纳粹政府接管,在一片扩军备战的浪潮中,Ju 52/3m 的发展完全转向军事目的。
1935 年,纳粹宣布成立独立的德国空军,这时德国航空技术局(RLM)正在寻求足够数量的轰炸机来装备空军。但是德国多数现有的飞机都达不到 RLM 的要求,因此 RLM 决定在新式 Do 11 重型轰炸机出厂前,使用 Ju 52/3m 的改型作为过渡的轰炸机。
1934 年,军方向容克公司订购 1,200 架 Ju 52/3m 轰炸型。为此辛多重新设计了 Ju 52/3m,在后部机舱内安装了用于自卫的机枪转塔,机腹下还增加了可收放的机枪吊舱。客舱被改成炸弹舱,可以容纳 32 枚 50 公斤炸弹。Ju 52 轰炸型公司代号 K45/3m,由于 Ju 52 轰炸型是在 Ju 52/3m ge 客机直接发展而来,所以正式型号为 Ju 52/3m g3e。Ju 52/3m g3e 保留了运输能力,机腹的炸弹舱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拆除。
军方的订单数量巨大,容克在德索(Dessau)的工厂产力不足,无法完成 RLM 在 1935 年 9 月止得到 450 架 Ju 52/3m g3e 的要求。雨果的第六个儿子克劳斯.容克(Klaus Junkers)和生产经理西德曼(Thiedemann)为此引入了美国式生产流水线并重新组织了全部生产工序,但是德索工厂仍然达不到 60 架/月的生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