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德军征兵制度:如何榨出1000万军队(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6个编成一个“新训旅”,之后每6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新训师”,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1943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17000人变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来部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1944年第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当然还有原本是500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

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第一頁    上一頁    第6頁/共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