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曾请苏联帮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币中三种面额最大的纸币。而当时的“老大哥”也不负重托,按时将数十亿元印制精美的人民币钞票交付给了中国。
当时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请苏联去做?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近日又一批向公众开放的外交档案,揭开了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绝密内幕。
解密外交档案中有“中国请苏联代印新人民币问题”,其中一件长达87页,囊括了绝大部分当时中苏双方的相关谈话记录、来往函件、电文稿、合同文本等。1952年4月初,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仅流通了3年零4个月,但解密档案显示,发行新人民币的准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亲赴莫斯科,于4月6日与苏联方面谈妥了代印人民币的意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贺晓初副局长和陈邦达等人留在莫斯科,与苏方接洽具体技术问题。
到1953年2月初,中苏双方在莫斯科就代印人民币问题进行了三十多次谈话,并陆续就印样、数量、交货时间及苏方供应的印钞纸等事项签订合同。到1957年最后一批十元券运抵满洲里,整个代印人民币的工作持续了5年。
请苏联代印新币
为什么要印制新人民币?1952年9月22日,张闻天对兹维列夫曾作过这样的说明:“由于中国近年来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及今后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不久将实行货币改革。由于新的人民币的比值,一元将值旧人民币一万元,故提高新币质量,防止造假,极为重要。”
张闻天大使还强调:“特别由于我东南边疆,台湾的蒋匪及美帝常以伪钞输入捣乱,因而防假要求更为重要。苏联技术及印制条件都比我们高明,我们要求将使用于卢布上的奇异技术用于我国新币上……要像卢布五元十元上的花纹那样好。”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3年间,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已迅速消除。但是,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恶性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50000元),单位价值较低。而且,这套人民币是在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条件下印制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健全货币制度,我国政府作出了改革币制的决定,但受当时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好请“老大哥”帮忙。
我方人员在与苏方的一次次商谈中,一直对新币的防伪处理提出很高要求。苏方最早的印样送来时,张闻天大使从用纸、币面底纹、变点花纹到暗花等各个方面,都要求苏方“还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