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十元券的版样1955年2月1日才交付苏方。我使馆向已几次催促的苏方解释说:“中经数次修改”,“因图案由原来的工农兵图改设计为工农图案,重新设计、审批、绘制、正式定稿,故拖延到现在。”当时的立意很明确:战争过去了,要和平建设,要维护世界和平。
满洲里交接严加警卫
苏方代印的人民币全部如期完成,其中有1.6亿张三元券还应中方要求提前了4个月。自1953年9月底起,装有成箱人民币的列车一次次从莫斯科开出,前往满洲里。货物品名被写成“技术装备”,发货者是苏联木材公司,收货方为满洲里入口公司。“全部车辆严加警卫,护送至我站台。”中苏双方的交接在满洲里火车站的列车上进行。
每批次人民币启运前,苏方都详细提供装箱数、总重量、箱子规格体积等,让中国国内作好接运准备。1953年9月底,当首批三元券即将启运时,苏方特别提醒:“希望中方多准备诚实可靠的接收人员及警卫人员以及搬运工人。但对(他们)应严守秘密,不能讲出箱中所递为何物。”为慎重起见,交货俱在白天进行,以免意外。
到1957年十元券全部交清,中苏双方共在满洲里交接人民币9批次。南汉宸行长曾就交接工作亲笔给张大使去绝密函,将交接工作的所有细节一一列出。如“争取一天交货完毕;10人同时开启10个车厢,上午10个,下午10个;箱外编号必须衔接”,等等。
人民币的交接中出现过一个小插曲。1954年7月5日,苏联木材公司经理在五元券即将启运时,向我使馆诚实告白:“承印之三元券时已完成所规定之任务,但因有一工厂超额印就九十五万张,因此数巨大,故建议仍运交你方。对于这批擅自印制的三元券,南汉宸行长很快答复同意“运交我方”。
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有了第一套采用胶凹套印,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的精致货币。1955年3月1日,苏联印制的人民币三元、五元券和国内印制的二元、一元及角、分币共10种开始发行流通;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了十元券。后来,受中苏关系交恶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三元、五元和十元纸币,一个月后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
文/杨丽琼摘《新民晚报》李凤玲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