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北京市成立都市规划委员会(简称“规委会”,又称“市委专家工作室”),取代原来的都市计划委员会。新的委员会名为“规划”,而非原先的“计划”,显然是希望把以后北京都市重建视为一项更有统筹、组织和有专业性质的工作。同年4月,北京市政府聘请了第三批苏联专家来京作为“顾问”,“进行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在都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郑天翔的领导下,这批专家展开了比以往更全面更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工作,其中包括重要的天安门改建工程。
这批专家一行九人,各有专长,包括组长、规划建筑师勃德列夫、规划专家兹米耶夫斯基、城市设计专家阿谢耶夫、女经济学家尤尼娜、公共交通专家斯米尔诺夫、上下水道专家雷勃尼科夫、煤气专家诺亚罗夫、供热专家格洛莫夫和建筑施工专家什拉姆科夫等人。这些专家分批于1955年4月及7月抵达北京,彭真市长亲自接待。聘约初定为两年,后来因为中方需要,有些专家还续了约(例如勃德列夫),而且因为来华的时间比较长,有些还携同妻子前来(例如阿谢耶夫)。 专家们于1957年底在合约期满后回国。这批专家,在苏联本土并非全是顶尖的人物,但都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例如勃德列夫曾任莫斯科总体规划学院建筑规划工作室主任,兹米耶夫斯基是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负责人,而阿谢耶夫曾任莫斯科设计院建筑施工组领导人。
中方为苏联专家制订了相当紧密的工作时间表(包括学习中文),兵分数路,分开总图组、市政组、交通组、力能组(有关供热系统)和设计与建筑组等方面,为改建北京城定下一个全盘的策略。关于天安门的规划,亦是这批苏联专家的要务之一。专家组来华的第三天,行装刚卸下,郑天翔即陪同他们“沿着南北中轴线计划,观察全市面貌,曾上了景山、鼓楼、天安门,并看了前门。” 从这批专家的名单中,可以看出组长规划建筑师勃德列夫、规划专家兹米耶夫斯基和城市设计专家阿谢耶夫是参与天安门广场规划的主力。但这三人之中也各有分工,例如勃德列夫和兹米耶夫斯基专注于制定北京城的规划总图,而阿谢耶夫(施工专家什拉姆科夫加以协助)则负责具体设计工作。他们还不时在规委会讲课。根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从1955年至1957年,苏联专家共讲课约216次。后来整理出来的部分讲稿就有17册,超过150万字。这些交流,中方承认“对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干部,提高业务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都市计划委员会在1950年至1954年做出的15个天安门广场改建的方案中,广场的面积都较小,而且没有改变传统t字型的设计。1955年新的都市规划委员会请来的这批苏联专家提出10个新方案。新旧方案有显着的分别:一是取消原先方案中广场有高大建筑物的构思;二是规定广场周围的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天安门;三是保留原来的天安门(原皇城的正门)和正阳门(原内城的正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