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分析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联专家的灵感,大部分是来自莫斯科的近代城市发展模式,尤其是1935年改建莫斯科的总体规划。1949年巴兰尼克夫所作的有关北京市发展计划的报告中,已不时提及莫斯科总体规划对于苏联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他也大多以此为蓝本来考虑北京城的发展。 1955年来华的第三批苏联城市规划专家更加热中于推介这套莫斯科的发展模式,勃德列夫就是其中之一。勃德列夫不止一次地在规委会会议中,介绍莫斯科的总体设计。梁思成非常欣赏莫斯科的这次重建。1953年11月北京市委发表的改建北京市草案,也以此为蓝本。
1930年代莫斯科改建并非简单的城市建设,斯大林改造莫斯科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他不仅要将苏联首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圣城,而且要成为最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令世人向往,要万邦来朝。这一点从红场的重新规划可以清楚看出来。
诚然,1930年代莫斯科改建的总体规划,在苏联近代史上影响甚大。1935年,在斯大林的同意下,由城市规划家谢苗诺夫及建筑师切尔尼绍夫统筹莫斯科总体规划工程,对苏联首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个改建是基于保护莫斯科的传统中心结构,把首都发展为最现代化的城市。其总体设计仍然以克里姆林宫为核心,基于莫斯科城传统的蜘蛛网形的设计,来进行辐射环形式的重新规划。总体规划有几个要点:第一,居民最多为500万人(1935年莫斯科的人口是360万人),不再扩展工业以免引入大量工人;第二,重建交通网,扩宽主要道路,建设地铁和增加铁路运输系统;第三,扩大城市的面积,把全市划分为居住、工业、文娱等13个区,以后区与区之间的发展要从一个整体方案来设计;第四、大量发展绿化带;第五、把市中心的红场扩大一倍。
莫斯科改建构想之大,使人联想起19世纪中期法国建筑师侯斯曼(georges-eugène haussmann)重建巴黎那样的大手笔。这项工程,把法国首都发展成为一个以康庄大道、流畅的交通网络及庄严的纪念建筑物林立着称的世界名城。这次苏联首都的改建计划,在国外(例如,二次大战后英国建筑家阿伯可隆比重建伦敦时曾借鉴此经验)及国内(苏联卫国战争时,国内已有300座城市依照莫斯科的规划而改造)也有深远的影响。 1930年代莫斯科改建并非简单的城市建设,斯大林改造莫斯科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他要将苏联首都发展成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圣城,而且也是最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令世人向往,要万邦来朝。这一点从红场的重新规划可以清楚看出来。
红场的改建是莫斯科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事实上,近代红场的改造并非自1935年始。1930年建筑师舒舍夫以花岗石和大理石在红场的中心建成一座永久的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最高苏维埃大楼的穹顶同在一条轴在线),以取替1924年先后建成的两个列宁墓的木构设计,红场立刻成为永久的社会主义革命圣地。列宁墓上还加建了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检阅台,作为五一劳动节及十月革命阅兵巡礼之中心点,成为万众瞩目之处。1935年之前,斯大林已经拆除红场北端的旧城门,以便让游行队伍和检阅部队可以从拓宽的高尔基大街(现名特维尔斯卡亚大街)畅行无阻地越过刚建好的马涅斯广场进入红场。1935年后开阔了马涅斯广场的空地,使红场的空间向外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