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长征第一天吗?”
100岁的老红军苏景轼静静躺着,面无表情。他已无法言语,也听不见。
长征,岁月回眸时饱含深情的一笑,战火纷飞中悲壮不朽的进发。
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此前在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红都瑞金出发,齐聚于都大转移。
这一天,于都河畔,人密马嘶,长长的队列行进在水波光影上。
这一天,苏景轼即将迎来他的28岁生日。到下一个生日时,他平均每80位战友仅约6人存活。
这一天,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与战士们边走边回望河对岸那片红土地,放慢了脚步。8万人的被迫转移,茫茫然的悲壮出发。这位共和国元帅数十年后仍清晰记得,那时,“正当夕阳西下”。
于是我们知道了:万里长征第一天,长河落日,残阳如血。
这一天,王承登心里觉得有点怪。
这位当年20岁的兴国籍机枪队1班班长回忆:他过河时已是晚上,夜幕下,605米宽的于都河面七八十艘小船搭起一座浮桥,挤挤挨挨的人影一个接一个往前走,静得悄无声息。
也不知为什么他突然就想,这条河这么宽,过了就很难回家了。临河的百姓家煤油灯星星点点,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看着长队,一声不出。他们见惯了,红军常常中午还在百姓家挑水扫地,晚上整整行装说走就走。就在这一天上午,一军团保卫局的童小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还和战友一起,如常将驻地群众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水缸挑满水,割捆草到牛棚。下午,即开拔。
这一天没有人想到,这一别直到新中国成立。
于都河上的长队一连走了好几夜。时为红军前二医务所卫生班长的钟明对本报记者说:“人太多,我们当夜抵达,排到凌晨才过河。一长溜一长溜的队伍,全都不认识。”
92岁的老红军真房被问其番号时,脱口而出“红三军团6师17团,同志哥,我们可是‘兴国模范师’!”再问长征第一天,老人想了又想,还是只记得“是一个大月亮的晚上”,至于为什么出发、出发去哪,“直到陕北才知道,哦,原来是长征了。”
这一夜,于都河上月明水静。可当时8万中央红军没有几人知道,这一天,万里长征就此开始。
这一天,袁林看着漫山遍河的部队,心里是有几分明白的。
他当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凭着职业敏感,他从《红色中华》报署名张闻天的《一切为了苏维埃》文中,嗅出一丝新动向———“文章说,保卫苏维埃并不是固定在苏区内消灭敌人,要打到敌人后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