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克虏伯家族军火的生产与销售,就处于极为鼎盛的时期。这个“军火家族”所研发的军舰、各种大炮的数据、资料、图纸,储藏在一座长80米、宽32米,由三层楼的大车间改造的档案库里。克虏伯家族的传人,曾将这些数据、资料、图纸比喻为珍贵无比的“金刚钻”。
2005年年初,韩栽茂兴冲冲地前往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历史档案馆。可他把历史资料库里的资料翻了个遍后,依旧一无所获。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二战结束之前,盟军的大轰炸,摧毁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纸,而残存的若干资料、图纸,也因为克虏伯家族传人受到审判,而化为灰烬。
韩栽茂从德国归来后,理出了一条新的思路:虽然找不到原本,研究者们依然可以使用今天先进的科技,重新制作出一份图纸来。
2005年8月,来自中国北方重工业特种机械厂的技术人员,云集于胡里山炮台。他们对大炮的各个部位进行了取样和化验分析,并绘制了大炮的每个机械部位——大到十余米长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15毫米的吊环,并观测出海洋性气候对大炮“肌体”的侵蚀、破坏,作为图纸的备忘录。
半年后,技术人员完成了上千张古炮平面、剖面、立面的总装图纸,以及三维演示图。当这份珍贵的图纸被传真到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后,德国人随即发来了贺电称:“……这是你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想做的事(绘制1893年生产的L40280毫米克虏伯大炮全图纸),你们帮我们完成了。你们为人类留下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给人类带来永恒的记忆和快乐。”
在图纸准备妥当后,2006年12月31日,克虏伯古炮修复工作全面展开。技术人员在主轴位置设置了一个“井”字形钢架,在四个方向各安放一台液压千斤顶和一台水平仪,当炮身被千斤顶均匀地支撑起来后,马上检查它的水平倾斜度和支撑力点是否均匀稳当。
当50多吨的炮身被固定撑稳后,技术人员取出主轴的底盘和36颗滚珠轴承,进行除尘、脱漆、除锈、缓蚀等一系列工艺处理,然后上油封护。在安装复原时,凭借图纸,就能够让所有的机械部件和零件准确地对号入座。
韩栽茂说,当主轴的底盘和滚珠轴承修复后,这根“大铁柱”就可以带动巨炮做左右15°的旋转运动,炮口的仰俯角度,也可以达到0°~30°,几乎完全恢复了鼎盛时期的战斗力。“这有别于国际上修复铁炮后凝固不动的通常模式,在世界上也绝不多见。”
与此同时,对炮身外部的“美容”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记者在现场看到,擦炮机上的两根机械手,紧夹着20多米长的“擦炮杆”,来回顺畅地清洗着炮身。经过多次试验,技术人员采用了金刚砂喷射修复的办法,所喷射的炮身光洁平滑。“好像用洗面奶洗过一样。”一个技术人员笑称。
按照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08年6月完工。韩栽茂表示,到那时候,克虏伯大炮将会完全恢复其阳刚之气。然而,作为一个代表中国文物修复水平的团队带头人,他还有更多收获:“对这次巨型钢质古炮的修复保护工作,我们进行了全过程技术监控,记录下了各种施工程序、技术手段、材料运用,这些文字、数据、现场录像、照片拍摄原始记录,将分类归档,为将来的科研成果和历史记忆,储存翔实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