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争一口气,不让外国人再卡我们的脖子
研制巨型计算机,谈何容易?胡教授回忆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技术落后,资料匮乏,西方国家又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了解国外研制巨型机的情况十分有限。国防科大虽然是国内最早研制计算机的单位,但此前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151”机,每秒运算速度只有100万次,而现在要研制每秒运算一亿次的机器,计算机运算速度一下要提高100倍,其困难不言而喻。
但是,困难没有吓倒我们。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全力以赴造出自己的巨型机,大家把它叫“争气机”,就是要争一口气,不让外国人再卡我们的脖子。
研制工作迅速展开之后,各种复杂技术问题随之冒了出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采取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如何实现每秒一亿次的运算速度?问题像一个个“拦路虎”。天道酬勤,5年没日没夜的顽强拼搏,以慈云桂所长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攻克了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结构,大大提高机器的运算速度,提前一年完成了研制任务,系统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性能指标,机器稳定可靠,且经费只用了原计划的五分之一。
张爱萍亲自挥笔将巨型计算机命名为“银河”
198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国防科委张爱萍主任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
消息传到北京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为研制者们荣记集体一等功,称赞计算机研究所是一支“国防科研战线上敢于进取,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
实现研制生产与开发的共赢
胡教授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巨型计算机,我国的大型科学计算就不再受制于人,外国人想卡我们的脖子再也没门了。我们在设计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过程中,就坚持研制生产与开发应用相结合,把“好用”、“实用”作为国产巨型机走向市场的生命线。比如,在首台巨型机研制时,就与国家气象部门探讨气象领域对巨型机的需求,突破了向量化并行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个全面向量化的大型应用软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使国产“银河”巨型机完成24小时天气预报的运行时间由过去的10700秒缩短为3900秒,一年就可为国家节省机时费300多万元。后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如今,“银河”系列巨型机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