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如何根据有限资料对战机进行简单推测和评估(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苏-27 发动机间距相当大 机翼展弦比:展弦比小,可以提高临界 M

数和降低跨音速波阻,但同时也有亚音速性能不好,诱导阻力大的缺点。因此重视高亚音速机动性的三代战机的机翼展弦比一般在 3 左右。 进气系统:首先看进气口前缘半径。半径大,气流不易分离,低速下进气性能较好,但阻力也大——AV-8B

的进气口是典型代表,但 AV-8B

也是亚音速战机。现代战机中很少还有采用大前缘半径进气口的。其次看是否是可调进气道。虽然没有任何资料明确指出具有弧形外形、无激波锥的不规则进气道是不可调进气道,但从已知战机的情况看,还没有一个例外的,可以作为参考之一。还有一种推测方法就是在获知了发动机推力和飞机最大

M 数之后,和同类飞机作比较,若明显偏低,则很可能采用了固定进气道,如 F-22。需要说明的是,F-22

采用固定进气道主要是为了保证隐身性能,而并非完全放弃超音速性能。事实上,以 F119 的推力,完全可以保证 F-22

在低超音速区良好的性能——包括 M1.5 以上的超音速巡航。 以 LCA 为例,该机展弦比是现役/在研战机中最小的,仅为

1.79,亚音速巡航性能和机动性能都不会很好,超音速性能却相对好很多。看起来似乎是偏重于超音速。但该机却采用了固定式进气道,以 F404

驱动最大 M 数也只有 M1.6。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对此,笔者认为:LCA

原来的设计用途是高速截击和对地攻击(否则无以解释如此之低的展弦比),只有配合可调进气道才能发挥最佳性能。但由于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复杂,以印度的航空技术水平很可能无法开发(别忘了米格-23

的进气道正是在偷来的

F-4

进气道设计基础上研制的,以当年的苏联尚且如此,何况印度),不得已采用了简单的固定进气道,这和目前流行的轻型战机采用固定进气道以简化设计、减轻重量的手段虽然外在表现相似,但内在意义却完全不同。

第一頁    上一頁    第6頁/共11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