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轰-6 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是苏联长期使用的一种优秀轰炸机。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
点击查看苏联图-16视频录像: 发射AS-1巡航导弹
此处插一句话,我军在引进图-16时候也引进了其改型图-124型运输机。我军共有两架图-124,最初作为仿制对象引进,但后来作为军用专机使用,执行一些低级别的人员运输任务。80年代后期退出现役。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应急情况下,两名飞行员向上弹射,其余人员向下弹射。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不够完善,救生几率很低,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希望。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又如,轰-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强度钢制成,是一项结构复杂、协调关系多、成形难度大的关键零件,追踪采用热成形工艺方法解决。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 涡喷-8 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涡喷-8初期有可靠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