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之剑——幻影 IV 轰炸机(7)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与 C-135F 编队飞行的幻影 IV,早期飞机无涂装

为了搞法国式的主动性核防御,法国总参谋部此制定了一套核反击政策,那就是用“幻影”IV 轰炸机去轰炸敌方城市,“幻影”IV 轰炸机可挂 16 颗 454

千克炸弹或半埋悬挂一枚 5 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但战术指导思想主要还是使用核弹进行攻击,利用机上安装的 CSF

轰炸雷达和地形跟踪雷达进行低空高速突防。打击的范围包括苏联西部和南部的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基地,以及华约国家的城市,部队集结点和军事目标。由于莫斯科具有世界上最严密的空防系统,法国人很明智的未将莫斯科列入攻击范围内而是选择防御比较薄弱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做为第一攻击目标。同时后续备选目标还包括斯大林格勒和基辅。当时能进入“幻影”IV

轰炸机中队的飞行员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他们都知道驾驶“幻影”IV

轰炸机去攻击前苏联领土时面对前苏联的国土防空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为了法国第五共和国的荣誉和国家的安全,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幻影”IV 轰炸机的背后

“幻影”IV

轰炸机可以说凝聚了当时法国航空工业的精华,在此前法国从来没有生产过如此先进的武器,仅仅只是在战斗机研制和生产上有所心得,但当法国决定进行新型飞机的研制时,法国为了立足于国内和加快研制速度不得在现有技术上进行改进。法国的航空工业发挥了自己所有的潜力,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直接按战斗机放大来设计轰炸机,在成本上“幻影”IV

的机体原材料占总费用的 6.5%,加工工时占 26%,发动机占到 17%,而电子设备则占了 50.5%。

机上的电子设备包括汤姆逊-CSF 公司的 DR-AA8A

轰炸雷达,多普勒脉冲雷达,弹道计算机,电子对抗系统以及为缓解远程奔袭中飞行员疲劳而设计的自动驾驶仪。这些对当时的法国科技水平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生产型的“幻影”IV

轰炸机的 90% 的部件达到国产。

飞机的机翼采用的是全金属结构,翼展 11.85 米,采用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翼面积 78 平方米,前缘后掠角

60°,主梁与机身垂直,后缘处有两根辅助梁,与前缘几乎平行。机翼后缘有两块升降副翼,由电气液压双缸伺服控制系统操纵,自动稳定器向该系统输入操纵信号。翼根前缘的上、下翼面有液压操纵的减速板。未采用增升装置、锥形扭转、扰流片或调整片。

第一頁    上一頁    第7頁/共12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