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捷克引擎的拉脱维亚 I-16 战斗机(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I-16

的机翼设计利于低空操纵,虽然无法与潜在对手

Bf

109 或

LaGG-3 较量,该机仍不失为一款优秀的轻型战斗机。

I-16 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始于 1938

年,引擎与其它一些部件的进口拖延了总体进度,直到 1940 年春,I-16 原型机才达到堪飞状态。首飞由试飞员 Konstantins

Reichmanis 进行,在无故障飞行了 20 分钟后,引擎突然在 1,000 米高度熄火。技术娴熟的 Reichmanis

驾驶失去动力的飞机成功迫降。事故调查显示,引擎供油系统故障是空中熄火的主因。技术人员解决了这个问题,I-16

随后又进行了两到三次飞行,后来由于苏军占领拉脱维亚,I-16 的研发工作被迫停止。

I-16 机鼻前视

据伊尔比提斯本人估计,开发 I-16 总共花费了

36,456 工时,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工程设计方面。制造 I-16 原型机耗费了 130,568 拉特(1940

年以前拉脱维亚的货币单位),折合 27,000 美元,半数用于进口引擎和其它部件方面。苏军占领时期拉脱维亚被占领后不久,VEF(国家电子技术工厂)被员工中的亲苏派接管,他们组建起民兵分队,以保卫厂区和监视其他雇员。

俄国人命令将所有 VEF

生产的飞机运走,几周后又下令暂停所有制造装配工作,听候莫斯科的安排。1941 年 2 月,苏军少将 Feodorov 意识到了 VEF

第一頁    上一頁    第4頁/共9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