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的孕育——以色列 Lavi 的定型(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级的发动机作为基本布局,再结台先进飞行控制,航空电子和结构技术来弥补小尺寸的缺点。小尺寸的 LO-33 得到了赏识,国防部于 1979

年末向政府提出要以这个小尺寸方案为基础,自行研制战斗机以替代采购

F-16。两个月以后,政府批准了这个方案,并责成国防部、空军和飞机公司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具体设计,空军也很快地提出了使用要求和设计指标,并将新机定名为

Lavi。至此,该计划才正式纳入轨道。

LO-33 三面图

苛刻的要求

空军提出要分为单座和双座型,前者应有中程空-地攻击和空防能力,后者为教练型。并提出该机的空-空机动能力和空战巡逻性能不低于

F-16,外挂和空-地作战半径应不低于 F-4,除配备空-空,空-地雷达,还应装载综台电子设备和具备低可见性,高机动性、高速突防性等高战场生存能力。

显然,空军已将重点从以前的空-空型转向了对地攻击型,要求用一种尺寸不大于 F-16 的轻型战斗机担负起类似 F-4

这类典型远程攻击机的空-地任务,其要求极为苛刻。为此,设计人员排出的设计优先程序为:空-地任务,先进布局,单双座的最大通用性,并以 LO-33

为基础,确定了以下设计思想:

1、三角机翼加近耦合前翼。可充分利用在“幼狮”研制中得到的经验,只是将“幼狮”的固定前翼改成了全动式。2、腹部进气。这是根据 F-16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