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晚年致力恢复旧道德:三民主义有不足(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彻底之义务观念也。”他还表示:“余信政治上之要谛,在于道德,而孙先生似认政治为一种技术。不知《大学》所谓治国平天下之概源,在于诚意正心修身,示人以万姓率由之轨范,余奉此信条而不渝,故不能与孙先生共同行动。”

(转引自吴相湘着《孙逸仙先生传》)

事实上,清末民初以来,有关国人道德水准堕落问题已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重视。严复提出“新民德”,即道德重建思想。梁启超更倡言“道德革命”。1905年黄遵宪去世前致梁启超函中曾引用西哲斯宾塞的话:“民德不进,弊或屡易其端,而末由杜绝。”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提出“砥砺德行”,即培养高尚道德,转变社会风气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汪精卫等一批人也主张成立“进德会”。张、吴对三民主义的批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张作霖穷困出身,识字不多,他提出应在三民主义之外加上民德主义,是出于顾问幕僚的提示,抑或他本人的心得,无法考证。平心而论,这种主张,岂但不为无见,简直是陈义之高妙,迥乎不可及。吴佩孚以秀才从戎,始终不脱文人本色,他写的《满江红》军歌,高扬爱国精神,至今读之仍令人荡气回肠;他画的梅、竹国画,格调高洁清逸,水平不让专业画师,由这样的人去讲“四民主义”,且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其良苦用心,已可概见。

说起吴佩孚,他终身奉行“四不主义”(不出洋、不入阻界、不借外债、不畜私财),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援西入儒”、“返本开新”,在众多的北洋武人中能言此义者,怕只有这位吴大帅。

孙中山听了汪精卫、徐绍桢的报告,有什么表示呢?我们今日已无法看到相关记录。不过在以后的行动中,孙中山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921年年底,他在桂林军次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讲话时曾说:“中国一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余之思想基础,即承此道统,而发扬光大耳。”对驻桂、滇、赣、粤军讲述“军人精神教育”时,也讲智、仁、勇军人精神三要素及理想世界“天下为公”的精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尚未结束,孙中山即在国立广东高师(即后来的广东大学)讲三民主义,先后一共讲了十六次。在《民族主义》讲演中,他大讲道德问题,认为“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地位还不如殖民地,此中最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换言之,“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什么是固有的道德?孙中山认为,“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然后他解释了它们的内涵。这些,实际是过去的“八德”,只是没有用“八德”这个词。他还要求恢复固有的政治哲学,“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一段话”。他还谈到“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1924年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他更将《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这个校训,至今仍被海峡两岸的中山大学所遵奉。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