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是一个与中国体育事业毫无关联的人,他出任国际奥委委员,让很多对中国体育运动寄托希望的人士大跌眼镜和感到失望。不仅国人不可思议,就连体育界圈内人士也都莫名惊诧。那么,孔祥熙究竟是如何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内幕呢?
王正廷的游说与推荐
中国的体育组织正式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是在 1931年,当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认同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但颇有意味的是,早在 1922 年,中国便产生了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即王正廷。王正廷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奥林匹克之父。
按照《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一个国家可以有一至三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但可以有不等于一定有,这与当时各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有关。顾拜旦在创立国际奥委会时,曾试图避免它形成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组成的代表机构,特别强调其委员须以个人资格参加,淡化国家色彩
当年王正廷当选即有很多个人因素。作为耶鲁大学博士,他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在当时中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的情况下,选择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王正廷在中国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是最好的人选。
王正廷既是中国体育界的社会名流,又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者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在早期曾经是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实际操纵者。王正廷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后,逐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奥林匹克的联系。
1924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王正廷被选为首任会长。之后,王正廷与中国体协又促成了刘长春在 1932 年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以及四年后中国组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
在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中,王正廷明显感觉到中国话语权的单薄,中国体育运动接轨国际的步履艰难。他迫切希望在中国能够再产生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以便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相关问题。
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产生也比较简单,只需要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推荐,由奥委会执委会批准即可。于是王正廷便广泛游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成员。在对增加一名中国委员基本达成共识后,王正廷便在 1939 年英国伦敦的国际奥委会成员会议上,正式推荐孔祥熙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得到执委会批准。这样,孔祥熙便成为继王正廷后中国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