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力邀孔祥熙为其处理\"鲁案\"的助手。孔祥熙为此专电征询孙中山意见,中山先生当即复电敦促孔祥熙早日前往就任。孔祥熙随即向阎锡山辞去省参议之职,束装赶赴济南就任\"鲁案\"公署实业处长。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出任当时北洋政府的官员,并由此步入仕途。可以说,王正廷是孔祥熙入仕的重要提携人。后来,为了青岛接收上的工作便利,王正廷又兼任了中日联合委员会委员长,而孔祥熙也由实业处长兼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 之职。
翌年秋天,王正廷又奉命筹办\"中俄会议\"事宜,作为中方代表与俄方协商解决帝俄时代强迫中国制订一些不平等条约而导致的问题。中俄公署设在沈阳,王正廷任公署督办。因此事涉及两国之间包括主权归属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干系重大且非常棘手。为此在督办公署设置了两名要员,一曰\"会办\",另一曰\"坐办\"。
当时\"会办\"一职由张作霖推荐的郑谦出任,而\"坐办\"一职则由王正廷保荐孔祥熙担任。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加之中国北洋政府又腐败无能,致使所谓的\"中俄会议\"后来并未谈出什么结果孔祥熙的这个\"坐办\"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事可办,正如有人形容不过是\"案犊劳形看报纸职权行使唤茶房\"罢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孔祥熙与王正廷之间非同寻常的特殊关系。
孔祥熙以后虽然仕途得意,但与王正廷始终私交甚笃这样的历史渊源,就解开了王正廷推荐孔祥熙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之谜。\"私谊\"是其最恰当的注脚。对体育事务毫无热情
孔祥熙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依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体育事业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趣。据查相关资料,他在任期内所涉及与体育相关的事务仅寥寥几项:
1935 年 11 月 1 日,王正廷向行政院正式提出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计划及经费预算。蒋介石大笔一挥,给予批准。依照体协原先计划,代表团由八十名运动员和二十名相关职员组成,综计往返车船、制装及训练等费用,约需十七万。孔祥熙在审核时,并未作难,而是爽快地如数拨付。这种做派在孔祥熙是很难得的。但后来教育部要派出三十多人的考察团随行,情况发生变化,预算费用需追加五万。孔祥熙对此则不予认账。王正廷被迫向张学良、商震、龙云、李宗仁、傅作义、邵力子等筹款,才得已成行。
抗战胜利后,旧中国体育逐渐复苏。1945 年 9 月 7 日,中国体协在重庆召开理监联席会议。会上,王正廷提出争取1952 年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华民国举行案,曾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此后,王正廷请中国体协总干事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