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私谊
王正廷推举孔祥熙
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之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国体协工作基本陷于瘫痪。王正廷将孔祥熙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候选人,并没有征求体协其他董事会成员的意见,也未开过董事会,纯粹是其个人主张。以致在孔祥熙当选后,中国体协的一些董事会成员都不知道。如此荒唐之举在中国体育史上绝无仅有。当然,亦不能否认硝烟弥漫的特殊时期以及波诡云谲的政治气候,可能让一切程序变得不再重要。
孔祥熙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并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等要职,是中国行政和经济事务的最高长官,而他唯独与体育事业毫无关联。一个从未提倡过体育的人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让很多人一头雾水。其实,这正是王正廷的匠心所在。他推举孔祥熙并非从体育事业的本身考虑,而是另有所图。数年后,他对时任中国体协董事会总干事的董守义有过一番直白:
\"体协是个民众团体,其经费以及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经费来源都是依靠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和门票收入三项。因此,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中必须找一个能向政府说话的人,有找钱能力的人才行。\"
在王正廷眼中,孔祥熙正是\"有找钱能力的\"最佳人选。其实也难怪王正廷出此之策。当时中国体协没有固定经费,一切体育活动完全仰赖政府补助,因而朝中必须有人。这就决定了王正廷要把孔祥熙这个\"财神\"拉进来。
不过,这样的理由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当年董守义闻知后亦有所怀疑。以后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初听起来似乎也言之成理。但是在当时乱哄哄的局面下,体协本身都没有人管,王正廷并没有在其他方面擘划怎样恢复体协的工作,却会想得这样远,为将来参加奥运会筹款方便起见,这时就放长线,请财神,那就不易令人理解的了。\"
董守义的怀疑也道出了王正廷推荐孔祥熙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真正原因并不简单。事实上,这其中有很深的私人情感因素。
当年,王正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日本东京分会总干事。不久,中国国内的动荡局面波及日本,留日的基督教青年会因之陷于低谷,内部产生分裂。王正廷亦在一片不和谐声中被迫辞去总干事职。而他的继任者则是当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同学孔祥熙。这其中王正廷的鼎力相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王廷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巴黎和会。会上,日本欲取代德国攫取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归还协议。1922 年 3月,\"鲁案\"公署在济南成立,北洋政府特派王正廷为督办,处理有关事宜。王正廷到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