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一九六一年四月×日
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一九六二年四月四日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日
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浑身有了力量,我跑回部队驻地,拿着自己的雨衣给那位妇女,我又抱着她的孩子,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
不是60年代了,那个“完美人”雷锋离时代精神的确有渐疏远。
一个曾经承载国家道德的名字必定有他的需要传承之处,只是现在的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不完美,但至少生动的雷锋。道德完人并不诱惑,平凡善良的酷小子似乎更能打动人心。
雷锋,其实是“戴皮帽子的嬉皮士”
师永刚:70年代初生人,出版人,2006年策划《雷锋1940-1962》传记画册,现任《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美国《时代周刊》,他们的报道很震撼,标题是《戴皮帽子的嬉皮士》,一个很时尚、很酷的称谓,把握了我们想要传达的雷锋形象的实质。
我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雷锋当年的摄影师之一张俊先生的很多图片,照片里的雷锋骑摩托车、开拖拉机、穿时髦的衣服,留着刘海……生活化的照片让我觉得很震撼,原来雷锋是这样子。
你们80后一代怎么看雷锋?这是个被误读的精神模范?看不懂日记对不对?不理解他的作为对不对?
审美见解,当兵入伍需要剪头发,他一直都留着很前卫的刘海,为此跟指导员斗争了很久才留下来,你会发现他身上有很可爱的地方。
他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他有办法让接触过自己的人都对他印象很好,他做过那个年代最酷的所有职业,当宣传委员,当炼钢工人,当拖拉机手,以及当兵,勤勉和聪明让他在没有当成英雄之前已经是时时处处的模范。
当我们还不了解这些之前,雷锋被神圣化了,我们只看见写日记的雷锋,做好事的雷锋,被政治反复提到的雷锋,他的名字成为这个国家道德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我们都觉得雷锋这两个字跟一个个人,没有太多的关系了。
当时已经有美国《时代周刊》质疑说,为什么雷锋是留下照片最多的模范?为什么他做的一切好事身边都有人拍照记录?当然他们看到的都是当时政治宣传的“做好事”照片。我想心里有过这个疑问的人应该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