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吃与不吃:吃了七个馒头导致胃病发作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民国学人中,朱自清先生是非常重视吃的,不时出现因为进食过量而胃痛的情况。刘宜庆《绝代风流》就摘录了朱自清的一些有关吃的日记。

“在乔治家吃晚饭,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难受。”

“天冷,贪食致胃病复发。”

“吃得太多,肠胃消化不良。”

“戴太太午饭时给我们吃了馒头,因为一共吃了七个,致胃病发作。”

“午餐、茶会上均食过量。午餐系大学里的人请客。在茶馆吃面食后,胃部立即抽搐。”

朱自清为什么这样在乎吃呢?这恐怕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1936年以前,中国大学教授的待遇非常好,月薪普遍在300-400银圆之间,张作霖主政的东北甚至高达360-600银圆,而当时请一个保姆一月只需3块银圆,一个大学教授可以轻而易举养活一大家子人。

但抗战之后,物价飞涨,教授家庭普遍吃不饱肚子,一个月的工资往往只够维持半个月。朱自清身体不好,子女又特别多(朱自清的前妻、后妻给他生了9个孩子,成活8个),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朱自清曾在日记里记载过自己挨饿的情景:“本来诸事顺遂的,然而,因为饥饿影响了效率。过去从来没有感到饿过,并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吃一点东西就行。这恐怕是吃两顿饭的原因。也是过多地使用储存的精力的缘故。”饥饿是如此难受,有机会吃一顿饱饭时,贪食也就成了符合人性的一种选择。

然而,朱自清决不是不分原则地“贪吃”的。

1948年6月18日,为了抗议美国扶持日本,朱自清冒着每月损失600万法币、让全家再次挨饿的风险,毅然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字。8月10日,朱自清已进入弥留状态,还断断续续地对妻子陈竹隐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此话成为他最后的遗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