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关注和热爱木刻,并大力提倡木刻运动,尽管他在公开场合对传统中国画评价不高,曾对“古人作画,除山水花卉而外,绝少画社会事件”深致不满。但在20世纪30年代对木刻大事张扬的同时,鲁迅也没有停止过购买中国画册,并在通信里品评旧日画家。事实上,鲁迅不仅仅是一般的欣赏者,他与传统中国画开始现代变革时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陈师曾有着极深厚的交谊,因而对其对国画的了解自非泛泛。
陈师曾秉性厚道,待人诚恳,曾结识不少知己好友。他与鲁迅是南京水师学堂的同学,东渡日本的同行,教育部的同事,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1898年,陈师曾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以学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在校时候与鲁迅为同学,只是那时鲁迅因为不喜欢学堂总办俞明震,连带着同俞的亲戚陈师曾也保持距离。1902年,陈师曾偕弟寅恪东渡日本求学,与鲁迅同船,又同入东京弘文书院就读,他学习博物学,但其心却在艺术,期间两人又同住一个寝室,他们朝夕相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当日俄战事爆发,蔡元培办《俄事警闻》有偏袒日本的言论,鲁迅投书表示不满,陈师曾也受鲁迅鼓动,四处写信,晓以日人觊觎满洲之祸心。
1909年,陈师曾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1年,他为鲁迅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及《会稽郡故事杂集》题写封面。鲁迅于1912年随教育部到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科长;陈师曾于1914年任教育部编纂处编审员,两人再度相聚,前后同事10
余年,而且过从甚密。在两人的密切交往中,鲁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师曾。
查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日记,陈师曾是出现最频繁的名字之一。他们往来甚密,互换金石拓本,切磋诗书画印,并且常常一起逛小市,看画贴,交换碑拓,一个月总要聚首那么几次。鲁迅多次请陈师曾刻印,他最喜欢的“俟堂”印章,就是从陈师曾“槐堂”的号名引申而来,并请陈师曾刻成的。此外,“会稽周氏”等印章,鲁迅也视为珍品。在鲁迅收藏的国画中,陈师曾的作品占有较大比例。陈师曾的画以山水花卉最负盛名,鲁迅对山水画从来没感觉,可自小就喜欢花谱,所以陈师曾的花卉特别受他垂青。如1914年12月10日,“陈师曾为作山水四小帧,又允为作花卉也。”1915年2月2日,“午后陈师曾为作冬华四帧持来。”1917年1月26日,“师曾赠自作画一枚。”1921年1月10日,“午后从陈师曾索得画一帧。”集先后所得,鲁迅藏陈师曾国画作品共计9幅。陈师曾向鲁迅赠画,或者鲁迅向陈师曾索画,决非偶然,因为那些作品朴素可爱,全然不同于传统绘画,有一点现代人的情感,非常动人。而且,从小就描了那么多画谱的鲁迅,与这样一位友人长年共处,濡染之下当更具只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