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中国历史上“持久战”的首创者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封来自异国的电报,如同崩在皮肤上的一粒火星,烧灼得已经松懈多年的清帝国政治神经猛一下收缩起来。这一年年初,大清属国朝鲜发生了内乱,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日本人也借机出兵朝鲜,挑衅中国的宗主权。

听到这个消息,温文尔雅的皇帝拍了桌子。一个小小的日本,怎敢如此猖狂?

气愤的同时,皇帝又感到强烈的兴奋。振兴大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没有比战争更能振作一个民族的精神,而如果要进行战争,也没有比日本更合适的对手。如果打败了日本,那就是道光末期以来,中国对外战争中的第一场胜利。另外,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战争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自然会在朝野树立起巨大的威信,促使太后进一步放权。那么,他就有机会刷新政治,带领大清走上自己设计的自强之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皇帝那么乐观,比如北洋海陆军最高统帅李鸿章和他的部下们。

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日本这个小国20年来的发展变化。从军事实力上说,日本绝不居下风。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基于这种判断,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他建议皇帝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这一建议得以采纳,那么日本挑战中国的时间表就会被大大延后。

然而,对于这个建议,皇帝认为简直荒唐可笑。皇帝毫不留情地批驳了李鸿章。皇帝说,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鸿章抓紧一切时间,整军备战。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它可以清晰地全面展示一个人的素质。

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光绪皇帝暴露了他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精读过《孙子兵法》和《圣武记》并不证明皇帝就懂军事,特别是近代军事。虽然已亲政5年,然而他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这个邻居,仍然是惊人的无知。对于一个近代国家的领袖,这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果不其然,战争过程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

清军与日军第一次交锋于朝鲜成欢驿,即遭惨败。及至9月平壤之战,朝廷寄予厚望的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全朝鲜。

皇帝大为震怒,他认为这无疑是李鸿章指挥不力的结果。1894年10月,日本军队突破由三万中国重兵把守的鸭绿江,排闼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2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