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降李到汉奸:1644年吴三桂的悲剧和命运(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从降李到乞兵的剧变

明人看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在与清军抗战的最前线宁远,城内至今保存着祖氏兄弟在明帝批准下修建的雄伟石坊。上面“忠贞胆智”、“登坛骏烈”所赞颂的,正是在抗清前线与清军死战数十年,被俘降清,之后反清投明,最后再次在绝境中无可奈何就缚于清军的祖氏兄弟。与祖氏兄弟相比,吴三桂显示出更大的矛盾性。他曾冒死杀入清阵拯救父亲,却也能“冲冠一怒”而与父亲的生命决裂;他曾在与剽悍的八旗兵作战中赢得明清双方赞颂,却也会在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抛弃恩师统帅全身而退;他曾在锦州城下用对清兵的战斗来回应恩主加亲戚的祖大寿来信招降,表现出在明王朝危难时刻对朝廷的忠诚。于是李自成试图以政治方式招降吴三桂,曾“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在三月底携带四万两白银前往山海关,赏赐已经14个月没有军饷的吴部;并再次派人“携带万两白银和黄金千两给吴三桂,并发书封侯”;同时令吴三桂父亲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

对李自成的招降,吴三桂曾高姿态表示:“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益以死报国。”但他最后故意要问手下将领,“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在所有人都不敢表态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逼问下属,“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当诸将在他带着暗示和压力的迫问下终于回答“今日死生惟将军命”时,吴三桂终于决定“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这和崇祯不愿承担失地责任何其相似。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但还是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他的这一举动又补给自己一笔。吴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后,按说已经进行了一轮政治抉择。但戏剧性的是,又出现了刘忠敏抢劫陈圆圆的变数。李治亭认为,陈圆圆对于吴三桂决策的改变,同样不容被历史忽视。在将山海关交付李自成手下后前往北京途中,吴三桂得知父亲吴襄被捕,反应起初是并不在意:“此胁我降尔,何患!”然而当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后,终于咬牙切齿,“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当下立刻反军攻克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李治亭认为,吴梅村讽刺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而投降清朝,实在是忽视了对待一个女人态度的背后,是面对两大阵营的政策问题。“反过来说,刘宗敏为了占有一个女人,不惜拷掠吴襄,而完全不顾及吴三桂,这不是自坏大事吗?陈圆圆与吴三桂对于农民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刘宗敏占有圆圆,不能说只是一个女人的问题,恰恰相反,是一个重大策略的原则问题。”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