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当时企业在经历了A轮融资之后,产品逐步成熟,也想进一步扩充资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风投L先生。在交谈之后,L先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公司十分赞赏,当场就要作势签支票。“要不这样,我们搞个隆重的融资发布仪式,当场签约。”然后风投对企业家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回去花钱,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弄上去,之后争取三年上市。
这位企业家兴冲冲地跑回去,从自己创业的小办公楼里退出来,花几十万租了个看上去比较像样的办公地点,交付了租金之后开始装修。
这期间该风投也到公司做了尽职调查,但是却始终没有实践最后签支票的一步———事后才知道,这家基金已经投资了该企业家的竞争对手,尽职调查是为了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的数据与内部情况。而这使得本来就缺钱的企业家在搬回原来地方的同时,又不得不支付租楼违约金,公司也险些就此一蹶不振。———而这位风投至今仍活跃在业界。
面临忽悠与被忽悠的“灾后重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业界的笑话中总有夸张的成分,而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笑话和不那么好笑的现实例证,但如果用“忽悠”来形容风投群体特征,显然对那些用心工作、尽心扶植企业成长的投资人不够公平。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业内普遍存在忽悠与被忽悠的现象,虽然可能“震级”不一样,但每次发生都可以看作是对诚信理念的摧毁,以此形成的负面效应甚至是恶性循环后患无穷———创投可以忽悠企业,企业反过来也可以以种种“中国式手段”来对付创投,最终只能是越来越恶劣的商业环境。因此,创投行业面临的“灾后重建”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