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某中国知名公司,上市前曾经在媒体上曝出三轮融资,其中包括2500万人民币启动基金,4000万美金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3000万美元C轮融资,但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却显示创业者加上A轮融资的投资一共也投入了不过600多万美元,B轮融资也不过1200万美元,只有C轮融资与所公布的金额相差无几。
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创投签约承诺与实际投资的差别,但是实际差距如此悬殊,不能不说是“大跃进”意识的结果。有这样成功者的案例在前,在很多人意识中“大即是美”,为了获得媒体注意力、社会公众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企业你追我赶地刷新融资纪录,而在这背后给融资金额“兑水”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普遍的潜规则。
“这一年不仅被企业忽悠,而且也被同行自己人忽悠。”这是在一次创业论坛年会上一位投资人的慨叹。尽管很多投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投资功夫在前不在后”,但不少事例恰好相反,不少企业为了融资,堆砌概念,项目仓促上马,投资人只花两三个礼拜甚至更短的时间做尽职调查,之后发现问题,投资人再想办法“击鼓传花”吸引下一轮投资者,而被忽悠进来的风投如果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最终只能是把问题企业交给二级市场投资者——— 普通股民。
在投资高潮时期,对热门企业的投资不仅仅投资人之间相互抢单,而业界彼此间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紧张,同行之间相互隔岸观火、火中取栗、甚至趁火打劫的事例比比皆是,在风投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甚至也有为此对簿公堂。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