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是贪官吗?——岳阳楼外话子京(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滕子京案,一来查无实据,二来物议鼎沸,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冤枉也好,不冤枉也罢,滕子京被贬官虢州(今河南灵宝)。但王拱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过即便他闹得再凶,为了给这位状元中丞一个面子,滕子京也只是再贬岳州。王拱辰并没有就此收手,接着,他又闹出了“苏舜钦案”,这是后话,此处不详述了。

不过,滕子京此人虽属干员,却未必就一定是没一点儿毛病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近日,我写《落日余霞》写到苏辙的章节,看到《宋史·胡宿传》中竟然有一则关于滕子京的记述。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查《宋史》本传,滕子京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是在知泾州之前。滕子京很重视教育,为了兴办学校,他不惜动用血本,“费钱数十万”,数目大的有些惊人,以至于他转官的时候,他的同僚怀疑他***,不肯替他写干部档案。但是,这个有些冤枉老滕了,因为他实在是真心办教育!为了办好湖州州学,他不惜拉下面皮,软磨硬泡地请来北宋大儒、着名教育家胡瑗。这胡瑗可不是一般的儒生,是“宋初三先生”之一,举世尊称之“安定先生”。王安石够自满的吧?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东坡够有范儿的吧,亦推之为“章为万世程”。因为有真才实学,且教学方法先进,胡瑗能从州学,一步调到东京任国子监直讲,进而进天章阁侍讲,给皇帝讲书!

我看滕子京办学的气魄,应当与他早年在河南府嵩阳书院(今在河南登封)求学、讲学的经历有关。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其鼎盛时,学田千倾、学生千众,一时诸贤大儒云集。滕子京兴办湖州州学,也是高标准、严要求,既然能聘请胡瑗这样的当世大儒,也就应该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求学、生活环境。宋人办学不像我们,人家不是当作“产业”,当作生意,人家是当作为国家求贤育才的事业。有这样的气魄和举措,这“费钱数十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老滕的确有些贪大求功。因为,其一,宋代中期以后,州县地方财政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的状况。仁宗宝元二年(西历1039年)九月,富弼上奏,其所引臣僚札子有如下建议:“乞戒谕诸路转运司,如用阙,须管自擘画支赡,若的是圆融不出,即许于邻道钱谷有剩处支那,不得更似日前,乞自京般请钱银之类,遍行下者……今诸路转运司以逐州实约之费无多羡余,其间年岁有凶歉,则必蠲除;朝廷有要索,则必应副。多方搜括,才可张罗。(《长编》卷124)”可见,仁宗前期,也就是滕子京任湖州知州的时代,北宋已经出现地方经费亏空,而中央自顾不暇的现象。运司州军无计以供,惟民是取,中央政府无法顾及地方经费开支的需要。滕子京要兴办如此大规模的州学,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地方经济,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人才,但就一州之力来看,目标过于远大;其二,由于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困窘,滕子京兴办如此大规模的州学,只能有三个办法。开源向百姓伸手,增加财政收入。节流向僚属伸手,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向后任官员伸手,把亏空留给后人来填补。这也就是其同僚不愿意为其书历的原因了。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