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弹到核电站:核能在中国摆脱“刻板印象”(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解决华东用电,要靠核电站

时隔3年之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腾空而起的刹那,一群年轻的研究设计者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就有刚刚年满40岁的欧阳予。

作为中国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的总设计师,1953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工控制与自动化专业深造的欧阳予,也是在1955年的夏天因为国家需要而改行进入了“核领域”。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年联合国第一次召开了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他所就读的莫斯科动力学院也同时增设了核电站专业和教研室,而也许就从那时起,他结下了与核电站深深的不解之缘。

欧阳予回忆,1956年中央制定的原子能发展规划中就指出,“利用原子能发电在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也要开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电力系统。”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周总理始终没忘记这件事。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就曾经指示过当时的二机部,不应该只是个‘爆炸部’,也应该搞和平利用,搞原子能发电。”之后,欧阳予和更多的人就开始了对原子能发电的琢磨和设想,无奈因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停顿。

1971年春节前,上海市领导到中央汇报:上海的许多工厂由于缺电轮流停产,而当时国民收入的53%来自上海,这种情况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人口占全国30%、工业产值占全国40%,却缺煤少油。如果老是依靠华北的煤炭,运量和运力的尖锐矛盾将使铁路无法承受;如果依靠西南的水力,那更是远水不解近渴……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周总理做出指示,“要解决华东地区的用电问题,还要靠核电站。”

此时,自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后,全世界也进入了发展核电站的高潮。而欧阳予也因为这项指示而改变了自己命运。

“那时候,我还正在湖北钟祥五七干校养猪。”1971年10月,欧阳予突然接到“回京待命”的紧急通知。出乎意料的是,他被委派带领13名科技人员作为先遣队支援上海建设核电站,随后又被任命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全面负责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工作。

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刻苦钻研、调研论证,欧阳予在1974年3月31日周总理主持的中央关于核工业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汇报了自行设计建造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的方案。

苏联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5000千瓦,美国是9万千瓦。上马30万千瓦使起步晚的我国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之上,而在获得会议批准后,欧阳予也无疑给自己的肩头加上了一副前所未有的重担。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